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源远流长藤之韵
  生长于江苏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内的紫藤。资料图

  紫藤的花朵(春季拍摄)。资料图

  三亚藤桥东河风光。苏隐墨 摄

  《儋耳山图》。刘运良 绘

  ■ 杨江波

  《诗经》中有“绵绵葛藟(lěi),在河之浒”“南有樛木,葛藟累之”的描述,其中的“藟”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藤。藤是自然界中的一类古老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老百姓用之编制器具,文人墨客以之吟诗作画,千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藤文化。

  藤种植

  徐渭与青藤相伴六十年

  藤类飞舞灵动,生命力旺盛。在古代,有不少文人懂得欣赏藤的意蕴,对其钟爱有加,比如徐渭。徐渭是“明代三才子”之一,被人称为“怪才”,在诗文、戏剧、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徐渭很喜欢青藤,自号青藤居士、青藤老人、青藤道士。

  他出生于今浙江绍兴,十岁时即手植青藤,后来还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青藤书屋”。他是“青藤画派”的开创者,被尊为“青藤画派”鼻祖,一生创作过多件以青藤为主题的诗画作品。

  徐渭晚年作《题青藤道士七十小像》,其中有言:“嘉靖辛卯吾年十岁,手植青藤一本于天池之傍,以迄今庚寅,吾年政七十矣,而此藤亦六十年之物。流光荏苒,两鬓如霜;是藤大若虬松,绿荫如盖。今治此图,寿藤亦寿吾也。吾年十岁植青藤,吾今稀年花甲藤。写图寿藤寿吾寿,他年吾故不朽藤。”从此番言语我们可以看出,徐渭对藤的喜爱几近痴迷,他在青藤上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清代进士戴璐也是一位爱藤人士,他在自家宅院里种植紫藤,同时走访坊巷名迹,掇拾见闻,写成以“藤”命名的著作《藤阴杂记》。《藤阴杂记》收录了许多与藤相关的诗词和名人往事,比如清代诗人王士祯植藤的故事,“厂东门内一宅,相传王渔洋(也即王士祯)曾寓,手植藤花尚存……此必琉璃厂也”。

  江苏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内,有一株树龄达400多年的紫藤,此藤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相传,这株古紫藤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亲手栽植,如今藤旁还保留着清代光绪年间江苏巡抚端方题写的“文衡山(徵明号)先生手植藤”石碑。文徵明手植的这株紫藤也被称为“文藤”,每年都有不少游人前去观赏。

  藤传说

  女娲用藤条造人

  藤的种类很多,不同的藤往往有不同的特性和用处。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藤的故事和传说,这给藤增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人的始祖女娲用藤条和树叶做衣裳,并用藤条创造人类;伏羲则用藤条和树叶作围巾。女娲和伏羲身上的藤条,应该就是人类衣服的雏形。《山海经》又载,华夏始祖炎帝被困山中,他用青藤、树枝搭建长梯,三天搭一层,足足搭了3年,终于利用长梯爬上山顶得救。如今,在民间传说中,神农氏是梯子的发明者,据说他还命名了青藤、红藤、乌鸦藤等。

  在民间,有一种藤被称为“相思藤”。关于相思藤,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古代,一对名叫韩凭、贞襄的夫妻被迫害而死,为了让他们永远分开,坏人把他们埋葬在大路两旁。后来,贞襄的坟头长出了红豆树(亦称相思树),韩凭的坟头长出了相思藤,藤蔓慢慢爬过大路,缠绕在了红豆树上。

  有一个中华美德故事叫“叔谦乞藤”。说的是,南朝人解叔谦是一个至孝之人,母亲卧病在床多年,他为此殚精竭虑,四处求药,终于感动了上天。一天,解叔谦听到来自夜空的声音 “丁公藤……丁公藤”。随后,他踏遍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丁公”种植的青藤,并以之为药给母亲治病,果然药到病除。

  藤诗意

  古木苍藤日月昏

  位于热带地区的海南野藤众多,苏轼贬居海南期间就曾写下多首与藤有关的诗,“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乔木卷苍藤,浩浩崩云积”“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苏轼的诗,描绘了北宋时期海南岛野藤与杂木交织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他迷离、困顿的处境。

  在很多古诗词中,藤往往象征着荒凉、萧瑟的环境。比如,元代文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一阕词中,枯藤与老树、昏鸦、小桥、古道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唐诗中也有不少藤诗,比如杜甫的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卢纶的“坏檐藤障密,衰菜棘篱深”。在这类诗句中,藤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在诗人的笔下,藤有时也呈现出美丽的姿态。唐代诗人李白有诗《别匡山》:“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唐代诗人柳宗元有诗《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和牛相公南溪醉歌见寄》写道:“有时转入潭岛间,珍木如幄藤为帘。”在这些诗句中,藤是一种别致的风景,身姿绰约。

  当然,很多时候古诗词中出现的“藤”,只是一种普通风物。比如,宋代道人白玉蟾的诗:“结庵居深山,静中观万物。绿苔封晓云,苍藤缚夜月。” 唐代宰相权德舆的诗:“有时浪白微风起,坐钓藤阴不见人。”宋代观文殿学士刘子寰的词:“经行处,有丹荑碧草,古木苍藤。”

  藤地名

  三亚的藤桥河

  中国幅员辽阔,很多地方盛产藤,所以出现了不少藤地名。广西梧州市有一县名为“藤县”,清代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白藤岭,县西南百里。峻拔侵云,路通容县。多产白藤,(藤)县以此名。”白藤也叫省藤,为攀援藤本植物,藤蔓长可达数百米。藤县古有白藤岭,岭因白藤得名,该县也因白藤得名。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那时藤县名“藤州”,苏轼在前往贬地海南儋州途中,与弟弟苏辙相会于藤州,而后苏辙一路送哥哥至广东雷州,兄弟二人在海边作别,此生再未相见。

  很巧的是,古时海南儋州也有一座名为“藤山”的山岭,即“儋耳山”。民国《儋县志》云:“其山初茂藤,复茂松,名藤山,又名松山者,因其生物言也。”儋耳山位于儋州市北部,古时长满了藤类植物,因此得名“藤山”。

  四川凉山地区有一个藤桥乡,藤桥乡境内有一条藤桥河。相传,藤桥河上曾有巨大的野生葛藤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座天然的藤桥,人可以从藤桥上通过,河因此得名,该乡也因此得名。

  海南三亚也有一条名为“藤桥河”的河流,在藤桥河下游,曾有一镇名为“藤桥镇”。藤桥镇这一名称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北宋)熙宁六年……以吉阳县为藤桥镇,宁远县为临川镇。”古代海南盛产藤,海南人不仅用藤编制器具,还用它搭建桥梁。古人用藤在藤桥河上架设简易桥梁,藤桥建成后,久而久之,当地的河流、村庄、港口、乡镇均得名“藤桥”。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08版:文化周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风物
   第016版:讲谭
   第017版:文化
   第018版:鉴藏
   第019版:行走
   第020版:文苑
   第021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源远流长藤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