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代制茶图》通草画
百年仍闻白茶香
  ①整地。

  ②播种。

  ③除草。

  ④除虫。

  ⑤采摘。

  ⑥晾晒。

  ⑦将加工好的茶叶装入笠笼。

  ⑧收茶称重。

  ⑨装箱。

  ⑩绘制运转箱。

  ■ 张聪

  编者按

  在茶叶加工制作过程中,由于茶青的发酵程度不同,形成了六大茶类,如绿茶是未发酵茶类,乌龙茶是半发酵的,红茶是完全发酵茶。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套十幅清代“通草画”,就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一款白茶从种植到制作到装箱的过程。什么是“通草画”?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然陌生。因此,本期《海南周刊》特约专家撰文解说。

  《神农百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这一自然界的瑰宝,内含丰富的茶氨酸、咖啡碱和茶多酚等营养物质,它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已被现代科学逐一揭示,成为全世界消费量仅次于咖啡的饮品。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也是茶叶的主要生产地,曾长期占据世界茶叶贸易首要位置。

  “通草画”——

  茶叶贸易伴生物

  清代,茶叶成为当时清廷对外贸易的唯一大宗商品,其产量和贸易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清代初步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六大茶类,它们的生产工艺各不相同,在贸易中都扮演着各自的重要角色。茶叶的魅力使西方人士迫切地想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包括茶叶的生产技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十九世纪的广州地区流行起一种采用写实手法绘制且多记录现实题材的外销画,这是一种绘制在通脱木茎髓切片上的纸本水彩画,称为“通草画”。它质地轻、画色艳丽,其中描绘的人物、场景惟妙惟肖,详细记录了当时生产生活的情形,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生产生活、民俗风貌的珍贵图像资料。

  在数码技术尚未问世的往昔,通草画如同一扇窗,让西方世界得以窥见遥远东方的神秘与魅力,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其小巧便携,犹如现代明信片,深受当时聚集在广州的外国商贾、传教士、航海者及游客的喜爱,他们在回国时非常热衷于购买这种“明信片”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收藏品。

  然而,随着19世纪照相机的横空出世,通草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如此,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材料以及难以复刻的制作工艺,使得每一幅通草画都尤为珍贵。

  制茶图—— 

  记录从种植到贩售过程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套《清代制茶图》通草画,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晚清白毛茶从种植到贩售的过程。

  画中的“白毛”为茶叶的品名,即白毛茶。白毛古时也称作“白毫”,因其外形具有“白毫满披”的品质特色,故白毛茶也称“白毫茶”,在福建、江西、两广地区都有关于种植白毛茶的记载,但它们实际上并不是同一个茶树品种。

  尽管如此,这些茶树采摘下来的鲜叶仍可制作成同一茶品,因为它们都具备芽叶肥壮、白毫显露的特质,从品质上看极其相似。 白毛茶作为一种适制性很强的茶叶,能够满足红茶、绿茶、白茶的制作要求进行加工生产。

  南海博物馆这套通草画共有十幅图,绘者以一种纪实性的绘画方式,描绘了翻地、播种、锄草、除虫、采茶、晒茶、贮茶、称茶、装箱、绘制转运箱的场景。

  翻整土地是种茶的首要步骤,翻整后的土地松软,有利于茶种破土发芽生长。

  图二描绘了茶农端着盛有茶种的盘子,茶种如栗子大小,散在盘中,茶农将这些种子撒在挖好的浅坑中。清代种茶已经有扦插技术,但是图中所见白毛茶仍然采用播种方式种植。

  为了使茶树茂盛,播种后茶农会定时除草,使土地肥沃,这是一种将除草与施肥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清代以前,这两项工作通常都是分开进行的,另外定期除草也可以减少一些茶叶病虫害的传布。图三表现的正是除草这一劳动工序。

  病虫害是影响茶叶种植生产的大敌,人工捕杀是当时茶叶病害防治的常用手段之一,茶农会在清晨捕杀如茶盾蝽和蜡蝉等病害虫的成虫。图四描绘的便是茶农手持捕虫网捕杀茶叶病害虫。

  图五中,茶农手拿着箩筐在采摘茶青,茶农将嫩梢芽叶采摘下来,这些细嫩的芽叶将作为鲜叶原料等待进一步的加工。茶叶采摘时间讲究,在谷雨时节前采摘的茶品质最佳,被称为“头茶”,“头茶”是洋商最钟意购买的商品,售价也最高。

  图六为晒茶,茶农头上顶着盛满茶叶的箩筐在晾晒茶叶。

  图七为贮茶,茶农将晒好的茶叶收藏在笠笼中,笠笼内一般会放置一个陶罐,防止茶叶受潮或变色。茶农将贮好的茶叶放置在干燥通风处等待茶行来收茶,或是自行将茶叶送往城内的茶行。

  图八为称茶,担任称茶工作的人被称为“秤手”,负责给收购来的茶叶称重。通常秤手都会选用本地人,因为语言相通,便于交易。茶叶的称重对于买卖双方都至关重要,需要专业的秤手来操作,不实的过秤行为会对买方或卖方造成经济损失。

  图九描绘的是装箱,茶行伙计将茶叶装入木箱后,用脚反复踩踏使茶叶紧实。若装箱时茶叶不够紧实,易使茶气外泄丧失茶味;而茶叶装箱过紧,茶叶又容易被挤碎。因此,茶叶装箱的技术格外重要,在洋商验收时,如在抽样验收中发现箱内的茶叶碎渣过多,那么茶叶可能会被拒收,计算重量通常会以最轻的箱子为准,所以在装箱时务必保证每箱茶叶的重量基本相当。

  图十为绘制运转箱,工人右手执毛笔,左手持墨碟,在绘制茶叶转运箱,茶叶转运箱上清晰可见工人将茶叶的品种“白毛”和茶叶的商号“同珍”绘制在运转箱上。“同珍”可能为“同珍洋行”(Bull Nye & Co.)的简称。据此推测,画中记录的应是同珍洋行进行白毛茶贸易的情形。

  日晒法—— 

  《清代制茶图》中的制茶工艺

  明清时期,茶叶种植技术与制作工艺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明代中期以前,采摘来的茶青都是被制成绿茶,后来逐渐出现了红茶、乌龙茶,及至清代,又出现了黄茶、白茶、黑茶,初步形成了六大茶类。不同类型的茶叶,在制作工艺上也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茶叶品种,制茶人则根据其适制性而选择适合的工艺进行加工。

  白毛茶的适制性很强,是为数不多的、可同时满足绿茶、红茶、白茶制作要求的茶叶。

  南海博物馆这套通草画中的制茶步骤很简单,只有采青、晒茶、贮茶三个步骤。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以生晒不炒不揉为佳”。晒茶是茶叶制作工艺中的常见工艺,以日晒代替蒸炒,是杀青的一种简化形式,即“晒青”,这是除绿茶外,其他茶类也经常会用到的制茶工艺。

  清代绿茶制作,一般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其中杀青是用炒青的方式进行处理;红茶要通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制作成红茶的白毫茶被西方人视为可与优级小种相媲美的高级红茶;白茶制法更为简单,不炒不揉,制成的茶叶外表满披白毫,茶叶呈白色,故名白茶。

  清代绿茶多采用炒制,而这套通草画中的白毛茶并没有看到炒茶的画面,也没有类似发酵和揉捻的场景。

  笔者推测,按照当时的制作工艺分析,图中的白毛茶应是采用日晒法制成的,这种制茶方式与六大茶类中的白茶制作工艺最为接近。

  采用传统日晒法制成的白茶,因其不揉不炒的自然工艺,保留了茶叶最接近自然的茶性。白茶的汤色透亮、口感清淡而甘甜,深受中外茶人的喜爱。

  通过这组通草画,我们不仅看到了清代茶叶生产的真实场景,更感受到了白毛茶作为白茶品类的魅力,它的传承与发展,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版图片均由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08版:文化周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封面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风物
   第016版:讲谭
   第017版:文化
   第018版:鉴藏
   第019版:行走
   第020版:文苑
   第021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百年仍闻白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