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11月08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采风官”到“记者”
  《进奏院状》(局部)写于唐僖宗光启三年(887年),被新闻界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英国不列颠图书馆藏

  ■ 远襄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职业与今天的记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采风官”。他们活跃于民间的各个角落,深入市井乡野之间,搜集流传于百姓口中的歌谣与故事。这些收集来的素材,经过精心挑选与整理,最终汇聚成了我们今天依然传诵的典籍,如《诗经》等。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言:“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采风官不仅从事风俗、乡情的采集,更是对社情民意的传递,使民间的声音得以直达朝廷。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人对重大事件的记载愈发重视。于是,史官应运而生,担当起守护史实的重任,既有随君王左右的记录者,也有精于编纂的编修者。前者宛如今天的前线记者,后者则类比于后方编辑,二者文墨融和,颁布天下,成为当时社会信息流通的重要渠道。

  彼时的报纸称为“邸报”,这一特殊的媒介据说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然后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算是最早的新闻发布方式吧。汉代行政管理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称为“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是在皇帝和各郡长官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抄写在竹简或绢帛上,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就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给各郡长官。

  东汉年间,造纸术的发明为“邸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用植物纤维造出的纸张逐渐取代了竹简和绢帛,使得“邸报”的抄写更为便捷。

  到了唐代,由于驿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邸报”的传递速度明显加快。唐代的“邸报”由各地派驻京城的“邸务留后使”负责传发,唐代宗年间,“邸务留后使”改称“进奏官”,在“上都知进奏院”的统一管辖下发布“邸报”。现存最古老的“邸报”,是藏于英国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唐归义军《进奏院状》,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宋代报纸叫法很多,除了“邸报”,还有“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等,其中仍以“邸报”最为通用。北宋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更是极大地促进了“邸报”的发展和传播。这一时期的“邸报”,不仅刊载皇帝的谕旨和大臣的奏章,还涵盖军事、经济和社会动态等多方面内容。苏轼在夏日乘船赏江景时,一边看报一边与友人闲谈,并书写下“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阅读“邸报”的情景。

  “邸报”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官员和知识分子获取朝政信息的重要来源,也留下了不少与“邸报”相关的诗句。明代谢铎有“北窗幽梦正逡巡,忽听南来邸报频。鸣马一空还立仗,震雷百里尚惊人”的诗句。清代诗人全祖望则写下“五夜秉兰膏,徘徊读邸抄”。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邸报”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的渴望和重视。

  清末民初,随着近代化媒体的引入和对言论自由的要求,传统的“邸报”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被更为现代的报纸所取代。及至1905年3月10日,《申报》上第一次将文章的采访、编写人员称为“记者”,至此,中国才有了“记者”这一专门的称谓。

  从采风官的淳朴足迹,到现代记者的锐利洞察,新闻传播的方式在不断地演变,但不变的是对真实、客观、公正的追求。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聚焦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
   第004版:本省新闻
   第005版:“营”在自贸港 “画”说新海南——优化营商环境专刊
   第006版:本省新闻
   第007版:本省新闻
   第008版:昌江视点
   第009版:保亭新发展
   第010版:新海垦
   第011版:专题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中国新闻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立冬,南北食俗大不同
唐诗宋词中的“老子”
从“采风官”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