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九十多岁,无论是哪个机构的调查标准,都已归入高年。几十年间,冷眼热心地看够了无数的人间沧桑。心态似乎已一平如水,没有什么感情的起伏,真可谓心如死灰。一切荣耀利禄,都像浮云般地飘过去了。百事随缘,心无涟漪。不料,一个不是诗人的张梦阳一首叙事长诗,拨动了我的心弦,终于让感情的死灰复燃。我感动了,哭了,流下久已枯涸的泪水。
张梦阳是交往多年的老友,是研究鲁迅的专家,我从不知道他也写诗。今年春天,他寄来他的新著《张梦阳散文精品选》,并附来两册相同內容的油印诗稿。我随手翻看了精品选里几篇作品,没有看油印本诗集,被放在床头柜上。隔了几天,我闲暇无事,靠在床上休息,随手拿起一册诗集,题目是《谒无名思想家墓》,是写一对恋人在那特殊年代,惊恐不安的岁月里,过着挚爱欢乐却有点凄苦的日子。结局是悲惨的,但引起无数活着的人,深深的回忆。我淡定的心被感动,就立马正襟危坐地写了一小篇感言,寄给孟阳,信中写道:
“梦阳:我很抱歉。我因为闲暇无事,随手拿起你寄来的自印本《谒无名思想家墓》的长诗,一气读完,心在颤,面颊上流着不知什么时候流下来的泪。我惭愧,我亵渎了你的诗。“苏格拉底”和“俏儿”是一对真正的凤凰,“苏格拉底”的执着忠诚与“俏儿”的善良大爱,不管他们是否实有其人,但你把社会的罪恶与不平的双刃剑戳向人们的良心。我早已不哭了,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的折磨,太久的不公,但是我懦弱,没有反抗,只有“引颈就戮”。人家说我什么,我都会笑脸相迎,把泪水倒流进肚里,但你的诗掘开了我心灵缺口。我高兴,我有泪水。到了“送别”那几章,到了“俏儿”一家的毁灭,我哭出声来。梦阳,你太残酷,你居然用笔写下这么令人心痛的往事。这薄薄的自印诗集,要比你那本正式出版的精品集值得珍惜得多。这首长诗不需要再修改,因为它让一位已经淡定,漫步走向百岁的老者,在行程中感动了,停下脚步,回头再审视,记住这些人。感谢你梦阳,启动渐渐沉寂者再图一搏,谢谢!含着泪拉杂地写这些送给你。
致敬意
来新夏4、3
梦阳从外地出差回来见到这篇感言,立即来电话表示感谢,我在回应中也感谢他“写出我们老一代和你们这一代亲身经历的历史真实”。诗中刻画的若干人物和情节,“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蕴含深厚,没有切身的真实体验是写不出这种诗的”。读完全诗,我顾不上推敲长诗的工拙,却深深地感到:“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意味着悲剧的重演。”
没有想到,梦阳十分看重我的感言,送给他的朋友看,得到他们的认同。如北京大学的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的徐妍教授在看过我的感言后,写给梦阳的信中有过这样一段评说:“来先生的信让人感动,九十高龄的老人是以真诚的心对待长诗的。也可以说您的长诗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心的跳动。真心换真心,这是您和他相知甚深的确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磨难造就了丰富的心灵。”
更没有想到,有出版社肯出这本书,有这样的编辑愿意编这本书。它们能够不以市场的票房价值为取向,不钻在钱眼里蠕动,而是着眼于书的本身有无出版价值,是值得鼓励的。在寄来的那几本诗集里,赫然居于首页的,竟是我那篇感言的手写稿。这是梦阳和他的朋友们的心意和信任。我写过无数的序,最近还正式出版了一本《邃谷序评》,但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激励。我似乎看到几双友情的手在推动一架老牛破车,在缓缓而坚韧地朝着期颐的路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