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近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上指出,要广泛发动群众,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参与度,做到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转变。“多元”才有“共治”,“共治”必须“多元”,“多元共治”,彰显的是汇聚众力的治理智慧,展现的是协同合作的开放理念。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决打赢“六水共治”攻坚战,要求我们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凝聚共识,鼓舞干劲,汇聚起治水护水的磅礴伟力。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治水,说到底是一场群众运动,既关系着千家万户,也离不开千家万户的参与。在海口美舍河,“民间河长制”招徕附近居民、街居干部、志愿者等群体加入巡护,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局面;在澄迈农村,专业管护公司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巡检、养护等,形成全链条工作机制……这些都是吸纳社会力量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就目前来看,我省治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社会力量参与程度尚未达到预期水平,“多元共治”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要想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共治”的转变,需要健全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拓展“多元共治”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大家群力群策、众志成城,为打赢这场“六水共治”攻坚战、全面战和整体战贡献力量。
激发群众热情,为“全民治水”添血液。治水,关键在岸上,关键在人的活动。如果把人发动起来,治水就成功了一半。实践证明,哪里群众支持率高,哪里的治水就卓有成效;反之,如果群众漠不关心、作壁上观,光靠政府“单打独斗、孤军奋战”,治水是难以为继的。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提升“六水共治”知晓率、认同感,激发起群众治水护水的责任感、紧迫感,促进共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依托民间社团,创新方式,培育壮大志愿者队伍,为“六水共治”注入新生力量;要健全奖惩机制,多些正向激励,为治水主体多元化提供制度保障,让治水护水更高效、更长效。
挖掘市场潜力,为“长效治水”添动能。水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也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治水,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我们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为“六水共治”增添新动能。要研究水资源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健全有偿用水机制和横向补偿机制,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价值导向,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加快探索“政府引领、市场运作”模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治水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通过市场手段加速水资源要素流通,保障各个环节水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水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泓清泉,承载着多少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只要人人行动起来,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治水新格局,就一定能够推动“六水共治”取得实效,让海南的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