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撰稿 彭忠富
清代时期,学者在梳理旧有经典过程中,证实了很多被前辈学人奉为圭臬的经典为前人伪作,开一代学术疑古之风。这些学者以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乾嘉学派。乾嘉学者重视客观资料,不以主观想象轻下判断,广泛收集资料,归纳研究,有着细致、专一、锲而不舍等可贵的治学精神。他们对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文献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使丰富的文化遗产赖以保存,并为后人阅读、利用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奠定了基础。
在1920年到1933年间,胡适写了《水浒传考证》《水浒传后考》《水浒续集两种序》等有关《水浒传》的七八万字的考证,对《水浒传》及其作者做了探究。胡适自称“有历史癖与考据癖”。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中交代了阿Q的姓氏、名字和籍贯均无可考,所以牵涉到胡适这句话。可见,对于考据这门治学方法,胡适和鲁迅的看法截然不同。然而清代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攘人之美”、反对抄袭的学术规范,对于我们今天从事学术研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梁启超曾言,“考证学直至今日还未曾破产,而且转到别个方面和各种社会科学会发生影响。”古籍与文史爱好者艾俊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继承了乾嘉学派认真读书、重视实证、力戒空谈的学术研究风气,有《文中象外》等著作问世。艾俊川最近出版的《且居且读》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文章合集,收录了《雾里看花的曹雪芹“朋友圈”》等31篇文章,包括文史考证札记、研究心得体会、藏书经历漫谈,内容涉及版本目录、藏书校勘、文字训诂、辨伪考据等。本书既是一本具有丰富文史知识的趣味读本,又是一则学习古籍版本鉴定的实用手册。
如何鉴定古籍版本?如何“海淘”获取“异书”?本书从真实的读书生活经验出发,在闲读中尝试解决所遇问题。譬如在《曹操能不能被称作“魏武王”》中,作者通过历史上能否称曹操为“魏武王”、魏人能否称曹操为“魏武王”、魏国之外能否称曹操为“魏武王”、曹操在墓中能否称“魏武王”等四个方面入手,利用相关古文献进行辨析,最终得出结论:曹操作为魏国的开国之王,也是魏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在尊号“武王”之前加上国号“魏”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河南安阳“曹操高陵”中的圭形石牌称墓中的曹操为“魏武王”,合情合理。
同时,作者向读者介绍别具一格的E考据方法,分享从实践中得来的E考据经验,为文史爱好者开拓便捷可行的研究路径。所谓E考据,指江湖人士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寻找、阅读电子图书进行考据。此外,在网络世界结识同好、在网上交流中充分辩难,互相启发,也是新时代考据的重要特点。作者认为,E考据拉近了普通人和学术的距离,实际上带来的是学术的深刻变化,对其意义的认识不能限于某个具体问题和考证过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