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是检察公益诉讼最大的办案领域,是有力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弥补地方执法不足以及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重要举措。今起,海南日报开设“关注生态环保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专栏,展示海南检察机关打造的一批质量过硬、亮点突出的公益诉讼案件。
■ 见习记者 宋灵云
从天空俯瞰,海南岛被碧蓝海水环抱,19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蜿蜒闭合,勾勒出琼岛的绝美海景。位于海口市海甸岛的美丽沙,面朝蔚蓝无际的壮阔大海,是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自2018年10月起,数名群众拨打海口12345热线,举报有运泥船在美丽沙附近海域倾倒废弃物,导致“海水浑浊一片”。然而,相关部门接到线索后赶往现场,却没有任何发现。
“查无此事”的回复无法让群众信服,举报仍在继续。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检察院永兴海洋检察室通过接入的12345热线平台,关注到这一情况。该室检察官分析认为,之所以调查结果与群众举报信息存在偏差,极有可能是倾倒废弃物的行为相当隐蔽,常规的调查取证方法难以奏效。随后,永兴海洋检察室远程遥控无人机航拍,三次对相关海域进行视频巡查。
视野升高,现场真相也随之浮出水面。航拍视频清晰显示:在一处临时码头,不断有渣土车将黑色淤泥和建筑垃圾倒入一艘无标识的大型货轮,再由大型货轮转运到小型货轮,小型货轮满仓后向北行驶1海里左右后,直接掉头,掉头时船舱底部打开,一边行驶一边倾倒,船后泛起一条黄黄的水带,夹杂着一些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垃圾。
掌握直接证据后,海口市人民检察院与秀英区人民检察院迅速展开联合调查。
一次,检察机关在视频巡查时发现,装载建筑垃圾的工程车又一次驶向临时码头,随即派出无人机拍摄取证,同时将情况反映给海口市海洋和渔业局执法支队。在海上,执法人员现场截获一艘已倾倒建筑垃圾、正在返回临时码头的开底船(一种船底可开合的船只)。
案件情况上报后,省人民检察院高度重视,检察长担任指导检察官,全程参与案件办理。通过实地勘察现场、调取行政档案、询问相关证人等方式,海口市人民检察院进一步查明——倾倒废弃物的海南某工程公司并无海洋倾废许可证,且其倾倒垃圾的海域非海口市人民政府指定的海洋倾废区域。对外,该公司声称将建筑垃圾运至广东省湛江市某地处理,但只是幌子,实际并未运到。
在调查涉案渣土去向时,检察机关还发现,除一部分被非法倾倒入海外,还有一部分被运至海口市新埠岛一非法垃圾堆放点。
2019年3月,检察机关向相关执法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该违法垃圾堆放点问题得到处理,涉案单位缴纳罚款和处置费用近200万元。2019年5月,海口市海洋和渔业局对涉事企业和企业负责人陈某作出“责令立即改正,各处人民币1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2019年11月,针对涉事企业非法倾废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失,海口市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经第三方机构鉴定,倾倒入海的建筑垃圾中含有镉、汞、镍、铅、砷、铜等多种有害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链,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量化共计860余万元。
2020年3月,一审法院判决被告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鉴定费等907万元。被告上诉后,二审维持了原判。
如今,美丽沙附近海域回归洁净蔚蓝。
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海南检察机关立足实际、能动司法,持续深耕海洋生态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延伸海洋保护检察监督触角,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服务海洋强省建设。
(本报海口12月3日讯)
案例解析
海洋蕴生万物,宽广辽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海洋生态环境,是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重点领域。本案典型意义,一是将先进技术手段与现场调查相结合,全面查清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具体情况,解决了海洋案件取证困难的问题,为督促履职和精准起诉奠定了基础。二是坚持重大案件上级办和一把手带头办案,为突破案件奠定了组织基础。三是坚持运用行政、民事公益诉讼等综合性手段,弥补单一手段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切实提升海洋环境保护的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