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篆里的中国》
印章是成熟最早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精华的物质载体之一。从先秦迄今的3000年中,印章和篆刻艺术发展经历了哪两座高峰?明清以来的篆刻艺术大放异彩,出现了哪些篆刻大家,他们为印篆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从事篆刻艺术有哪些需要磨炼的技艺和修养?前辈印人有哪些治印经验和关于印章的掌故?名篆刻家、书画家韩天衡先生新作《印篆里的中国》分印篆源流、行知合一、印人印事三个板块,呈现了韩先生在中国印篆研究上取得的非凡成就。随文配有400余方古代珍贵印人印作、豆庐藏印及豆庐所治印等,以及印谱书影、印材等图片共600余幅,书后附录更有历代印章实物、豆庐印选等集中呈现,全面展示中国篆刻艺术之美。
《中国味道:香料与调料的博物学》
《中国味道:香料与调料的博物学》追溯了大约50种调料、香料的历史,从古到今,人们如何在各自的文化中认识、利用它们,以及如何赋予它们文化上的意义,试图从全球文化比较、跨学科的角度看待它们。结合当时的古诗文、绘画、雕塑、植物手绘等艺术作品,书中写它们从西到中、从南到北经历了怎样的传播路径,在实用和象征两个层面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如何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影响因素互动,如何在艺术、园林、饮食的图像和文字叙述中被表现,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理解的这番模样。
《爱因斯坦的国度》
法国物理学家、科学哲学博士艾蒂安·克莱因踏上旅程,体验爱因斯坦生命中重要的城市,想象他命运中颠覆性的时刻。
在阿劳,十六岁的爱因斯坦想知道如果自己骑上一道光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苏黎世,他成为一名工程师,对实验物理充满热忱;在伯尔尼,他在供职于联邦知识产权局期间发表了五篇文章,其中一篇正是关于那个彻底改变空间和时间关系的狭义相对论;在布拉格,他提出了光被引力偏转的想法,产生了广义相对论的理论雏形;然后在布鲁塞尔,在安特卫普,又辗转至北海,那是一九三三年,爱因斯坦在北海避难数月,终于离开欧洲定居美国。
作者在文字里倾注了爱与敬意:每个地点他都亲自前往,每条轶事都有出处。我们就这样接近了爱因斯坦,接近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考方式。(杨道 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