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2月05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谓“龙行龘龘”?
“龙”字演变与龙图腾
仰韶文化鸟龙纹彩陶盆。资料图
唐代画作《伏羲女娲图》。资料图
《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沓(dá)”。资料图

  ■ 金满楼

  据央视新闻报道,“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为“龙行龘龘,欣欣家国”。看到这个“龘”字,想必很多读者或许会犯迷糊了,因为这个字就像是“龍”的“三次方”,显然是三个繁体“龙”字的叠加。那么,这个“龘”字究竟该怎么念?又代表了什么含义?

  “龘”字的灵感

  可以肯定地说,“龘”字并非新造。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首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所谓“龙行龘龘”,就是形容神龙腾飞、昂扬热烈的英姿。

  自古以来,龙在中国就被视为祥瑞的象征,代表了权力、尊贵和繁荣。在《周易》里,龙是乾卦的形象,包括“见龙在田”“飞龙在天”“龙战于野”等卦辞都表现出朝气蓬勃、矫健有力的寓意。在全国各地,以龙为名的地名如“龙城、龙岗、龙泉”等不计其数;因龙而号的建筑如“回龙观、九龙壁、跳龙门”举不胜举;与龙有关的民俗如“龙抬头、赛龙舟、舞龙灯”等也同样比比皆是。

  对于“龙行龘龘”的春晚主题,设计者顾永江解释说:“‘龘’字由三条‘龍’组成,这种构造方式体现了古人的想象力和艺术感。‘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可以理解为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由于“龘”字的笔画繁多,顾永江与团队反复尝试了各种字体书写和拼接设计,最后选中了造型独特的“九叠篆”。

  “九叠篆”是宋朝官印所用,字体线条精美匀称,印文布局庄重平衡,极具装饰性。在本次龙年春晚的主题设计中,两个“龘”字有十八叠之多。为此,设计团队对“龘”字的每根线条粗细都进行了反复打磨,构成“龘”的三个“龍”字也造型各异,力求呈现字体蕴含的腾飞之势。

  有意思的是,当设计团队将最后一版设计图交付给导演组时,总导演说这些线条的处理像是密码,又很像芯片。听了这句话后,顾永江的灵感再度被激发,最终的主题设计重新调色,并呈现出金属的光泽度。在设计说明中,顾永江表示:“从九叠篆到中国芯,镌刻龙的民族崛起的密码,是古老华夏的九曲龙吟,是欣欣家国的时代烙印。”

  “龙”字的演变

  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谓由来已久。早在五六千年前的西安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陶壶上就有龙纹;南方良渚文化的出土器物上,也刻有古越人对龙图腾崇拜的花纹。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一处红山文化遗址里出土了一件墨绿色“C”形玉龙,距今已有7000多年。

  从字体形态上看,早期甲骨卜辞中的“龙”字和上述玉龙颇为相似,呈兽首蛇身之状。后期甲骨文中,“龙”字类似大口长身的神兽,字的左边是吻,右边是身。之后的金文“龙”字,将张口演变为肉形,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系简帛和秦系简牍中都能看出其对甲骨文“龙”字的传承和演变。

  在东汉经学家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龙”左旁由龙口和头角讹变,右旁形似龙身翻转上腾。至此,在秦篆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汉隶“龙”字成为后来繁体“龙”字的基本字形。隋唐以后,汉字体系基本完善,“龙”字和其他汉字一样形成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五种体裁。值得一提的是,隋代繁体“龙”字出现了俗体字,即将“龍”写作“尨”,这一变化也为后来简体“龙”字埋下了伏笔。在1964年推行的《简化字总表》中,“尨”字三撇被简化为一撇,简体“龙”字由此形成。

  从图形上说,早期的“龙”字蛇身大口,看似凶悍残暴,让人望而生畏。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远古时期的生存环境严酷恶劣,龙代表了一种强大的超自然力量,成为先民的一种图腾和信仰。周朝以后,“龙”字的形象有所美化,这一方面是因为华夏部落不断融合周边部落,其他部落的图腾形象被加入了龙图腾;此外,随着农牧业的逐渐形成,人们把龙神化为掌管雨水的龙王爷,冀望得到神灵的保护并祈求粮食丰收。

  “龙”的图腾

  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神圣不可替代的地位。也许有人要问,“龙”究竟是什么呢?它是确有其物,还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从本义上说,龙是华夏先民想象中的神物。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说明了华夏先民传说中的“龙”是一种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从图像上看,龙是多种动物的形状集合而成。东汉学者王符最早描述了龙的九种形状:“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似乎反映了华夏部落不断吸纳其他部落的图腾并最终形成龙图腾的历史进程。

  也有人认为,中华先民对龙的崇拜并非没有实物,而可能是古代的鳄鱼演变而来。据《山海经》的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颊,鼓其腹则雷。”西晋郭璞注曰:“雷神即龙。”这里说的雷神,其实就是鳄。以此而论,古雷泽中鳄鱼遇雷雨而仰天长吼,先民不知而尊为雷神,由此演化为图腾也不无可能。

  从历史传说上看,中华始祖伏羲传为雷神的儿子,其在古籍中的形象一向是蛇身人首。在古代石刻画像和砖画中,也常有人首龙(蛇)身的二人像,据说为伏羲和女娲,华夏先民由此繁衍生息。既然伏羲是龙所生,后世华夏子孙都自称“龙的传人”也就不奇怪了。

  龙的传说和龙图腾,后来还得到了历代帝王的加持。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后世皇帝受其自称“祖龙”的启发,把自己附会为“龙”的化身,自诩“真命天子”,以愚惑世人,维护统治。东汉后,只有皇帝及其宗族才能佩龙饰凤,否则以犯上作乱论处。此后,皇帝戴龙冠,穿龙袍,乘龙辇,坐龙庭,后代叫“龙子龙孙”,凡是与其沾边的都烙上了龙的印迹,龙成了“受命于天”的皇帝标志。

  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龙”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从这个角度上说,“龙行龘龘”的春晚主题不仅展示了龙的浩行千里、威武雄壮,同时也展现了全国上下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5版:民生新闻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物种
   第014版:文化
   第015版:故事
   第016版:鉴藏
   第018版:悦读
   第020版:文化
   第021版:讲谭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龙”字演变与龙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