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道
在武侠小说的江湖中,梁羽生、金庸和古龙似乎一直处于“三足鼎立”的态势。而江湖流传的“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既为梁羽生所言,亦是业界的共识。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他一生创作了35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以朝代为界,诗词与侠义并重,古雅淳厚,道尽了江湖的恩怨情仇,生生不息。
有人就金庸、古龙和梁羽生的作品作过解析,说金庸如咖啡,古龙似烈酒,而梁羽生,则如清茶。清茶润肺,隽永绵长。今年3月,是梁羽生先生的百年诞辰,我们攫取先生沧海一生中的片羽,来润润肺吧。
名门里的少年侠客
1924年3月22日,广西蒙山当地的名门望族陈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陈文统,他就是后来新武侠小说江湖的开山鼻祖梁羽生。
陈家立有祖训“行孝重义,乐善好施”,又因其精通医道,定期为贫苦百姓义诊,在当地一直负有盛名。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梁羽生自小便具侠义之心。而他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亦由此家风得来。
1944年,梁羽生高中毕业。此时日寇入侵,史学家简又文和国学家饶宗颐于陈家避难。梁羽生与两位大师朝夕相处,得名师指点,国学底子由此扎下,后来世人评价他的作品“古典名士气息甚浓”,大抵源于此。
1945年,日军攻入蒙山。梁羽生的父亲组织乡民开展游击战,而少年梁羽生则身背长枪,带领老师们辗转各个村落避难。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将老师们送到舅舅家妥善安置。于生死关头之际,老师们所携带的重要文史资料,梁羽生始终妥帖护送,无半分遗损。很多年后,简又文提及这段经历,仍然对爱徒的救命之恩无限唏嘘。由此得见,那时的梁羽生,已经是一位初露峥嵘的少年侠客了!
在梁羽生的成长过程中,对他疼爱有加的外祖父对他影响甚深,他身怀三大技艺:诗词、对联和棋艺,皆是年幼时由外祖父传授的。这几项技艺,几乎润泽了他的一生。
武侠小说封笔之后,梁羽生曾在报纸上开了一个评棋专栏,谈围棋时他既钩沉中国的围棋传统,又点评棋坛各路豪杰。谈象棋时,他更是行家里手,点评比赛的战术,文笔诙谐,颇有老道指点江湖的意味,风范卓然,喜欢棋类的人读来,莫不拍案叫绝。当时甚至有人劝说梁羽生也像金庸那样办份报纸,在上面发表个人随笔或者评棋,一定会有很多人订阅观看。但他声称自己“胸无大志”,只想平淡度日。他的晚年因此过得十分平静。
天山剑气荡寒秋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醒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怅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拼葬荒丘!
这是梁羽生武侠小说代表作《七剑下天山》里的词《调寄八声甘州》。《七剑下天山》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武侠小说,那时还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记忆力尚可,在《七剑下天山》初见这首词时,十分震撼,忍不住把整首词背了下来。
《七剑下天山》篇幅不长,却是为群侠作传,叙述了七剑成长的心路历程,算得上是一部充满悲欢离合的武侠长歌。
纵观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主要由唐、宋、明、清四个系列构成,每个系列之中小说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是互有联系与传承的。其中天山剑派是梁羽生笔下的第一大派,天山剑派创始人霍天都是张丹枫的大弟子,而张丹枫的祖师又是玄机逸士。如此,与天山剑派有关联的作品可达22部,或可称为“天山系列”。“天山系列”是梁氏武侠里最重要,也是最出色的部分,梁羽生的几部精品均在这一系列中。
在梁羽生的天山系列小说中,对于女性以及情感的描写颇显作者的情怀与超越于时代的先锋意识。在这个系列的小说中,绝对主角皆是女性,白发魔女、江湖三女侠、冰川天女等。这在那些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实属难得。
概因从小受史学家简又文和国学家饶宗颐的影响,梁羽生的武侠里有着浓重的儒家底子。如《萍踪侠影录》里的张丹枫,便是儒家之侠的典型代表。他平日里总表现得狂放不羁,颇有庄生和魏晋贤人的风度。但他同时热心赴国难,救黎民,且多次出手干预朝政。他也因此常常不由自主地被卷入旋涡中,“亦狂亦侠真名士,能歌能哭迈流俗”。张丹枫的学识、眼界、胸襟,皆有着小说作者梁羽生的影子。
张丹枫之外,梁羽生武侠小说里另一位极具特性的人物是纳兰容若。梁羽生对于纳兰容若的喜爱是跃然纸上的。他欣赏纳兰的词:“纳兰容若的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词苑里一枝夺目的奇葩……王国维先生更认为他的词不但是清代第一人,而且是宋代以后的第一人。这些评语,对纳兰容若来说,我想当不是过誉之词。”(《才华绝代纳兰词》)
尽管纳兰容若与天山毫无瓜葛,梁羽生还是在《七剑下天山》中让他翩然登场,与董小宛的女儿冒浣莲演绎了一段情发无端的惆怅故事。由此,可以显见梁羽生的侠骨柔情。
与金庸的武侠江湖
从1948年开始,年轻的梁羽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社评。由于时局动荡,他孤身来到香港后,先是进入《大公报》任职,而当初面试他的主考官,便是金庸。多年以后,金庸回忆:“当时我觉得文统兄的英文合格,就录取了。没想到他的中文比英文好得多,他的中文好得可以做我老师。”
因才华出众,梁羽生和金庸很快便在《大公报》崭露头角。1950年底,香港《大公报》的子报《新晚报》创刊,出于对查陈二人文笔的欣赏,《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将二人招至麾下,分别负责小说版面“天方夜谭”和综合版面“下午茶座”。两人都出身于名门望族,精通文史,棋艺高超,忙于武侠,国学功底深厚。他们之间,仿佛是武侠小说里两位绝世高手的狭路相逢、惺惺相惜,如《笑傲江湖》中的曲洋和刘正风,更似《萍踪侠影》里的上官天野和张丹枫。
1954年,香港武术界发生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和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为捍卫门派利益,决定以比武论高低。比赛双方实力不俗,一位是黄埔军校太极拳教官,一位是香港拳击比赛冠军。一时间,港澳纸贵,皆为追踪此次的比武。《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受这项赛事启发,决定开辟武侠小说专栏,并力推好友陈文统撰稿。从此,陈文统正式以“梁羽生”为笔名,开始进行武侠小说创作。《龙虎斗京华》因此问世,开启了“新武侠”时代,梁羽生亦因此成为“新武侠”的开山鼻祖。这一年,他30岁。
梁羽生就这样登上了文坛。他之所以取笔名梁羽生,是因为南北朝时是“宋齐梁陈”,梁在陈前;至于“羽”,是因为他喜欢旧派武侠小说名家宫白羽的作品。那时候,武侠小说始终被新文学所轻视,地位犹如江湖中的落魄艺人,观众虽多,却始终是街头杂耍,难登大雅之堂。谁都没想到,《龙虎斗京华》刚开始刊登,便好评如潮,报纸销量大增。
事实上,这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擂台赛,正式开打时一点都不轰轰烈烈,仅短短几分钟,这场擂台便以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一拳打得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血流满面而告终。
擂台结束了,梁羽生和金庸的武侠创作生涯却从此拉开了序幕。两位才子把酒言欢,成为一生的挚友。晚年时,因身体原因,梁羽生过着离群索居的隐士生活。但每次与金庸见面,两人都会下几盘棋。2009年,梁羽生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享年85岁。金庸得知消息后,托人送去了挽联:
悼梁羽生兄逝世,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
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梁羽生的一生如同他的作品,有连绵战火、有爱恨情仇,有《七剑下天山》里的冲天豪气,更有《萍踪侠影录》中的侠骨柔情。他的墓碑上,亦以此意作了碑刻:“笑看云霄飘一羽,曾经沧海慨平生。”此言,出自梁羽生生前所作的对联: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