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3月18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琼州武艺 一脉相承

  ■ 海南日报记者 王黎刚

  在探索中国武侠文化的奥秘时,那些笔下飞扬的剑影和舞动的拳脚让人着迷。金庸先生的作品中描绘了超过五百种独特而精妙的武功,每一种都蕴含着深邃的生命哲学和文化内涵。这些武功不仅是虚构的艺术,更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当我们将目光从虚幻的江湖转向现实的土地,海南岛上的武术又呈现出怎样独特的风貌呢?

  海南武术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却鲜为外界所知。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各地流行的本土拳种有:屯昌的坡陈五形桩、四门归中、五门归中,万宁的东山拳、马仔功、桩头功、猛虎下山拳,文昌的黄家拳,琼海的中兰拳、五湖四海拳,昌江的红林拳,琼中的黎家拳、黎家棍等。

  谈起琼派武术的特点,海南省琼派功夫协会副会长、海南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秀说:“琼派武术主要由广东、广西、福建南派的武术,融合本土文化,形成了相对清晰的行拳风格,并传承至今。琼派武术在技法上源于南拳,讲究实用,不讲花架子,讲求手法多变、腰马稳健扎实,拳势刚烈。琼派武术在器械使用上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常用生活农具即为兵器,就地取材,既简便又实用。”

  据清道光《琼州府志》及各州县志统计的史料记载,明代海南有武举人87名,清代武进士1名,记录着曾有的尚武之风,惜从无详尽的拳派挖掘与记载。民国初期,琼派武术盛行于各个县市,当时,凡习武,必拜华光祖师。如《东方文史》第三辑“墩头村武功馆”记载:武师李世昌在东方县(今东方市)墩头村设馆十多年,每次开馆收徒时举行仪式,徒弟们先拜华光祖师牌位,然后再拜师傅;如有犯错,需拿槟榔向华光祖师和师傅认错。

  琼派武术汲取南拳名拳洪、刘、蔡、李、莫五大流派之精华,还有儒拳、五形拳、十形拳、猴拳、虎豹拳、蛇拳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琼派武术地方拳种。

  以往,琼派武术的发展更多依靠武馆、掌门人的传授。最近这些年,我省各市县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琼派武术逐渐走进校园,从娃娃练起。练的年轻人多了,琼派武术就具备了生命力。

  琼派武术概念的提出和李秀对海南传统武术的关注密不可分。李秀1993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在海南大学从事与武术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工作以及研究的重点虽然在太极拳领域,但是作为地道的海南人,他的内心一直偏重于海南地方武术文化的挖掘与整理。

  2013年,李秀和他的伙伴到屯昌调研武术活动,见到了久违的海南地方特色武术拳种。同时,他还和昌江传播红林拳的林强师傅建立了联系。此外,他又了解到新加坡仍然有海南人开设的武馆,至今当地仍把由海南传播到新加坡的拳术称为“海南拳”。

  李秀和海内外的琼派武术拳师们深入沟通,整理出武术拳种资料后,发现海内外对海南地方武术的称呼不尽一致,他想到海南地方武术是否也应该借鉴琼菜的叫法,海南地方武术源自两广、福建,技法虽有借鉴,但根植海南又有其创新发展。在与一些武术专家商讨之后,确立将海南地方武术称为“琼派武术”。2013年8月28日,海南日报登载了由李秀撰文介绍新加坡光武国术团的文章《遗留异域的琼派武术》,文中首次正式在媒体上将海南地方拳种统称为“琼派武术”。海南各地发展的地方拳种,都在“琼派武术”的概念下,既有利于各地拳种保持技法风格,又利于海南地方武术以统一名称对外整体推介。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关注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专题
   第006版:专题
   第007版:专题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书法
   第014版:民间
   第015版:物种
   第016版:读图
   第017版:面孔
   第018版:新知
   第019版:讲谭
   第020版:逝者
   第021版:文化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琼派真功夫
琼州武艺 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