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符那庆:我以寸心守船屋
符那庆修缮船型屋。受访者供图
俯瞰白查村的船型屋。资料图
符那庆(右)在树下教符打因编米筐。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兴财 摄
符那庆查看船型屋。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兴财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张文君

  走进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原址,椰林掩映下,一间间茅草铺顶的低矮房屋,如同一艘艘倒扣的船,散发着古朴的气息。这些船型屋,见证了黎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脉络。

  每隔一段时间,白查村村民符那庆及其团队成员,就会去此处巡逻防火,或开展船型屋营造技艺培训活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今年72岁的符那庆被列为国家级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推荐人选。

  15岁就学习建造船型屋

  船型屋曾是海南黎族人民世代居住之所,凝聚了黎族先民的建筑智慧。

  相传,黎族的祖先当年乘舟登陆海南岛后,将木船倒扣在海边,再在顶上覆盖一些茅草,住在里面。这便是船型屋的由来。

  “以前,大家都住在船型屋里,所以,我们那辈人大都要学习船型屋营造技艺,这是必须具备的生存技能。”符那庆满头白发,额头上皱纹很多,平时不太爱说话,但谈及船型屋,他总是很有兴致,嘴角不由得上扬。

  从外观上看,白查村船型屋以树干为框架,篱笆墙由竹竿编成,墙体一般是稻草和泥土的混合物,屋内泥土地面坚实平整,屋顶则是由捆扎成片的茅草覆盖,几乎延伸至地面。船型屋没有窗户,门向两端敞开,对开的门分别设在“船头”和“船尾”。

  20世纪60年代,15岁的符那庆开始跟着村里的长辈学习建造船型屋。他介绍,一个人建成一间船型屋,大概需要2个月到3个月。建造船型屋分为上山寻找材料、立柱搭框架、砌墙、编织屋顶茅草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讲究。“比如,立柱的木材要选择不易生虫、防虫的,框架一定要搭建牢固,编织茅草要注意防漏水。”符那庆说。

  海南日报记者走进一间船型屋,看到屋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屋中间立着3根高大的柱子,两侧各立着3根小一点的柱子。“中间的3根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侧的6根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意味着一个家庭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符那庆介绍,房子前后两部分,分别是餐厅和卧室。

  目前,白查村共有81间船型屋和6间谷仓,是海南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年限最久的黎族传统古村落。2012年,因船型屋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白查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早在2008年,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以手砌墙,大巧如拙

  “你看,这就是我以前上山找建屋材料受伤留下的疤痕。”在白查村的一间船型屋前,符那庆伸出左手向记者展示手背上50多年前留下的长约3厘米的刀疤。看着这处刀疤,他又想起了年轻时建造船型屋的往事。

  建船型屋的第一步,就是找到搭框架所需的木材。只有桂木等两三种树的木材符合要求,而它们大都“藏”在深山里。年少时,符那庆经常跟随长辈去山上认树、找木材。通常,一把钩刀、一顶草帽、一碗粥,就是他们上山的全部装备。“最难的就是找木材了。”他说,出门找木材少不了翻山越岭,要分辨树的种类,不能选生虫、腐烂、开裂的木头,最久的一次他们出门十多天才找到合适的木材。

  紧接着,就是立柱、搭框架。搭框架同样不容易。“木材与木材,木材与竹条之间,用藤绳来固定。藤这种植物表皮是有刺的,使用时,得把表皮剥掉,将其对半劈开,以便于绑扎。加工的过程,很容易受伤。”符那庆的徒弟符打因说。从2011年起,符打因跟着符那庆学习船型屋营造技艺,目前已较为娴熟地掌握了建造船型屋的基础技能。

  在砌墙环节,符那庆会先将水稻秸秆与水、泥土混合,然后用手把混合物砌到墙上。“用手的话,可以让混合物更好地融在一起,方便掌握力度,不过这样操作,手容易被小石头或玻璃碎划伤。”他解释道。

  对符那庆而言,建造船型屋的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例如,船型屋顶部的茅草,看似很容易铺好,做起来很考验手上功夫。“把竹子和茅草编织在一起,很需要技巧,编得不对或不好,会造成屋顶漏水。”他说,自己年轻时很喜欢琢磨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所以在村里是编织茅草编得比较好的。

  符那庆18岁时已经掌握了建造船型屋的流程,可以独立建屋。此后数十年间,他不断提升技艺,直至2010年被评为海南省级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

  四出传艺留传承

  2009年,因船型屋亟需改造和保护,白查村整村搬离了原址,村民们住进了现代化的新居。

  搬走后,被留下的船型屋让符那庆念念不忘。他经常徒步回到“老村”,摸一摸泥土墙,拔一拔草,或在船型屋的门口坐一会儿。人搬走了,船型屋的“安全”谁来保障?符那庆主动申请担任村里的船型屋管理员,按时去“老村”巡逻防火,同时负责船型屋的修缮保护。

  最近一二十年,船型屋营造技艺不再是村民的必备生存技能,村里不少年轻人未掌握这项技艺。年岁渐长的符那庆意识到,把自己的技艺传下去已迫在眉睫。

  近几年,在东方市文化馆的支持下,符那庆几乎每年都在白查村开办船型屋营造技艺培训班。此外,他还在当地黎族传统节日山栏节期间展示船型屋营造技艺,以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欢这项技艺。

  2022年,符那庆牵头成立了一个船型屋营造团队,交流切磋技艺,宣传推广船型屋营造技艺等非遗文化。两年来,符那庆带着团队成员,去乐东黎族自治县的景区营造船型屋,去海口第十四中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学校举办讲座,为学生们讲解白查村船型屋的“前世今生”。

  “去其他市县建船型屋,我们会提前把相关材料准备好,然后用车拉去现场。”符那庆介绍,他们准备的建屋材料,大到木柱子、小到藤绳,均源自白查村一带。尽管已年逾七旬,符那庆几乎每次都要赶到现场指导搭建,把控细节。目前,该团队有10多名成员,他们中的9人是东方市级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

  凭借成片分布的船型屋,白查村乡村旅游方兴未艾。特别是去年白查驿站投入使用后,去村里参观游玩的市民游客明显增多。“有人来看,我们修缮保护的热情更高了。”符那庆说,如今村里游客多了,他的徒弟们又多了一个身份——导游,“我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船型屋,支持非遗传承保护”。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3版:海南向新——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系列报道⑤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文件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健康周刊
   第008版:教育周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面孔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文化
   第016版:鉴藏
   第018版:故事
   第019版:聊吧
   第020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符那庆:我以寸心守船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