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01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趣解海南地名演变
谐音演变地名
南渡江的源头河白沙南开河。 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美丽乡村定安龙门镇大山村民居。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 杨树

  历史上,海南有许多地名经口耳相传或雅化改造而发生了谐音演变,如“美蓝”“美林”演变为“美兰”,“薄沙”演变为“白沙”,“隆门”演变为“龙门”。由谐音演变的地名,有三种常见的产生方式:化俗为雅、化繁为简、谐音变形。

  化俗为雅

  把粗俗、不文雅的地名改造为文明典雅的地名,或者把缺乏美好含义的地名改造为富有吉祥蕴意的地名,这种“化俗为雅”的方式在谐音演变地名中很常见。

  美兰区位于海口东北部,前身是振东区。“美兰”之名,取自于辖区内著名的“美兰国际机场”,而这一名称,则由机场附近的“美蓝墟”演变而来。

  往前追溯,“美蓝”的前身为“美林”,同样由谐音演变得来。《琼山乡镇概览》如此记载:“(琼山演丰墟)境内的美蓝墟,在距离府城20公里的灵文加线公路上,原名美林墟,清代时有一位谭文婶在此交叉路口搭棚卖糖水,后来过往的人多了,逐渐成墟。1939年……因美林的‘林’和广州话的‘蓝’字谐音,雅称美蓝墟。”

  美蓝也曾被写成“美男”,民国《广东通志未成稿》有相关记载:“至由海口经白沙、南渡江、东头、大林至塔市线,及由大林经美男至道崇线,乡村众多,人烟稠密,地势亦属平坦,惟因南渡江南北横断,致至今尚未能开筑公路直通海口。”1999年,美兰国际机场建成,“美兰”之名正是取“美蓝”的谐音,后美蓝墟也演变为“美兰墟”。相比于美林、美蓝和美男,显然“美兰”更加脱俗,更加符合国际性的定位。

  白沙西北角有一乡镇名曰“荣邦乡”,这一地区在1958年之前属儋州管辖。“荣邦”这一名称,沿用了村庄之名,而“荣邦”则是由“兵邦”演化而来。《海南百科全书》有记载:“因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在村旁屯兵而称‘兵邦村’,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后按儋州语转化为现名,意为‘繁荣兴旺之邦’。”

  福村位于儋州白马井镇,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民国《儋县志》有相关记载:“迨后有储英里(今白马井镇)之营上、福村、山村、藤根诸港,均辟有盐场一所,盐质颇好,收入亦甚丰。”

  福村旧称“符村”,相传于宋代时立村,因立村始祖姓“符”,故而得名“符村”。后来,又有多个姓氏迁入符村,村庄变成多姓杂居,故而村民取旧村名之谐音,改称为“福村”,新村名有了福气、幸福的意蕴。

  儋州中和镇有一村子名为“高第村”,相传此村于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立村,先祖由儋州木棠镇迁来。此村在立村之后经历几次搬迁,最初建于地势低洼处,常遭水浸,后为防水患迁居高处,故而得名“高地村”。再后来,为了使村名有更好的蕴意,祈愿子孙成绩优秀、科举中试,人们取谐音改村名,改“高地”为“高第”。

  乐来镇原是万宁的一个乡镇,于2002年并入后安镇。“乐来”之名,沿用了村墟之名,而这一名称,则是由“六来”演化而来。

  《万宁县志》有记载:“乐来墟前身是铺仔群。……清乾隆时,有黄、王、丁、严、杨、潘六姓人家从外地迂来居住,故名‘六来’,有六姓来居之意。因‘六’与‘乐’谐音,清末改名‘乐来’。集市始置大新村附近,1941年迁现址。”如今“乐来镇”已经被撤销,但仍存有乐来村、乐来仔村等以旧称命名的村落。

  龙门镇是定安中南部的一个乡镇,镇政府驻扎于龙门墟,故而沿用“龙门”这一名称。龙门墟更早的名称为“那危”,清道光《琼州府志》有记载:“(定安县)隆门都,原名那危。” 清代雍正六年,“那危”改为“隆门”,再后来,人们取“隆”的谐音“龙”,改“隆门”为“龙门”。

  清光绪《定安县志》有记载:“雍正六年,巡司蒋期贵详请拨市归官,豁去地税,更名隆门,岭与图亦因之。今市名换为‘龙’字,而岭与图仍‘隆’字焉。”“龙”与“隆”同音,龙在民间又象征吉利,代表祥瑞和吉兆,“鱼跃龙门”也有美好蕴意,由“隆门”改为“龙门”,这是化俗为雅的演变方式。

  化繁为简

  有一类由谐音演变的地名,改造的初衷不是化俗为雅,而是为了让书写变得简单,化繁为简。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中西部,“白沙”由“薄沙”的谐音演变而来。关于“薄沙”,清道光《琼州府志》有记载:“薄沙峒,黎总一人,哨管二人,管辖熟黎、生黎凡三十有三村。” “薄沙峒”历史悠久,地域位于今白沙境内。

  “白沙县”这一名称始见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白沙县志》有记载:“1935年6月,国民党政府在牙叉设县治,取‘薄沙’两字谐音‘白沙’定为县名。今白沙为古时‘薄沙峒’地域,因靠近县城而得名。” 1958年11月,白沙县与东方县、昌感县合并为东方县。1987 年,置白沙黎族自治县,继续使用“白沙”之名。

  白沙南部地区有一乡镇名曰“南开乡”,这一乡镇因境内的河流“南开河”而得名。南开河最初名为“南溪”,后为了书写简单,取“溪”的方言谐音“开”,改称“南开”,这一名称也使用至今。《白沙县志》如此记载:“因海南话‘溪’与‘开’近音,为书写方便,将‘溪’改为‘开’,称南开。”

  谐音变形

  在历史长河中,海南地区的地名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谐音演变,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丹村原称“儋村”,是乐东沿海的一个村庄。丹村由几户姓“石”的人家立村,这些人全部来自儋州,故而给村子命名为“儋村”。清光绪《崖州志》仍使用“儋村”旧称,书中有载:“感恩儋村港及抱峒岭水、赤龙溪水所注聚处。可泊小船。”

  清代顺治年初,一批外籍人士看到此处土地肥沃、位置极佳,因此选择落籍儋村。此后,村民开始商议给村子改名,清顺治八年(1651年),村民取“儋”字的谐音,正式改村名为“丹村”。

  万宁东澳镇有村子名为“镜门村”,相传立村于明代初期。此村西边有剑门岭,故而曾取名“剑门村”。关于剑门岭,清道光《万州志》有记载:“剑门岭,在城西南十里庆云都。脉从多禄岭来,向州。峰势如剑对峙,上有一巨石,凿‘凌云山’三字。”后来,村民取“剑”的方言谐音“镜”,改村名为“镜门村”,且沿用至今。

  儋州南丰镇有村子名为“陆瓦村”,这是一个移民新村。此村原名“鹿雅村”,原村址位于松涛水库库区之内,后松涛水库建设,此村全村搬迁到今址重建,为纪念故居,故而取原村名“鹿雅”的方言谐音,给新村命名为“陆瓦”。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3版:海南向新——打造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系列报道⑤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文件
   第006版:中国新闻
   第007版:健康周刊
   第008版:教育周刊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面孔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文化
   第016版:鉴藏
   第018版:故事
   第019版:聊吧
   第020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谐音演变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