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的“名片”

  ■ 赵锐

  现代人,尤其是商务人士,在交际中时常分发名片,古人也有类似名片的东西,只是在不同朝代,叫法不同而已。

  在纸张普及之前,古人在木片上刻刺姓名,以拜谒和刺探对方意见,称之为谒、刺等。名谒较为郑重,多用于下级拜谒上级,材质为宽大的木板;名刺较为随意,多用于亲友和同僚之间,材质多为狭长的木简。纸张普及之后,古人开始用红纸或白纸书写姓名、官衔名等信息,有的以绳连结,也有单片使用的,被称为贴、状、纸等。直到清代,“名片”的称呼才正式出现。

  古人在“名片”制作上颇为讲究。比如,有人为了凸显自己的高贵身份,或者攀附权贵,会选用名贵材质,有用大张金纸的,有用红绫的,有用织锦的,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据记载,明代有个姓茅的官员,每次去拜谒严嵩,名帖都要选用红绫,再用赤金丝在上面绣字;张居正权势鼎盛时,一些谄媚之徒去拜访他,呈上的名帖是织锦的,以大红绒为字,再用金线绣蟠龙装点,可谓奢靡至极。

  久而久之,奢华“名片”就成了拜谒权贵的“入场券”。只是,这样做也有风险,若有朝一日权贵倒台,那些送过华贵“名片”的人也势必受到牵连。为了规避政治风险,一些聪明人便给自己留了一手。

  据《清稗类钞》记载,有位地方官迫于和珅权势,不得不制作高档名帖前去拜访,但他并不在“纸”上做文章,而是以值钱的珍珠成字,这样,贪心的门卫就把珍珠都抠下来收入自己的腰包,名帖中的敏感字眼也随之被损毁了。和珅倒台后,许多给他送过名帖的人都受了牵连,唯独这位地方官安然无恙。

  古人使用起“名片”来很严肃也很正式,一旦发出和接受,便意味着双方都不能随意取消会面,而且,一片一用,还要根据拜访人和被拜访人身份、地位、关系等的具体情况,随时改变“名片”的样式。官小的,要使用较大的“名片”,表示谦恭;官大的,要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若是呈给上司或长辈,为表尊敬,名字要尽可能写得大一些……

  名片是我国古人的一项社交媒介,今天,随着制作成本的降低、电子名片的普及,名片分发的面越来越广,可收获朋友或者合作伙伴的成功率却并没有显著提高,甚至有时候还会招致反感。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与古人相比,我们使用起名片来,少了些郑重、严肃,缺了些真诚和针对性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自贸港观察|焦点
   第006版:深读·海南
   第007版:“营”在自贸港 “画”说新海南——优化营商环境专刊
   第008版:理论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11版:广告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文化周刊
居儋旧录续新篇
汪曾祺与咸菜
唐昌玉蕊会 崇敬牡丹期
古人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