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西岛,风平浪静,万物静美。大海邈远辽阔,极目处,层层叠叠的碧波,铺满了最纯的蓝靛。
才下船,一低头就看见海里的鱼儿。海水极其清冽。
骄阳似火,手触摸海水,也有热意。老人歪着身子在树荫下摇蒲扇,看海,看山的倒影,看船帆点点。风来了,软软的、潮潮的,却又清清爽爽的,带来海的气息。偶尔一只海鸥在上空盘旋,而后扬长而去,凝成一墨点,消失在蓝天中。
一条破旧的渔船搁浅在海滩上。它待在那里应该很久了,船体斑驳,桅杆斜垮,快散架了似的。裸露在船板上的几颗钉子,在太阳照耀下闪着坚固的光。这是“退役”的渔船,专门放置在沙滩上给游客拍照用的。
每一位上岛的游客都会到渔村美食街打卡。渔村是岛上渔民最早的居住地,现在成了网红村。小街两旁摆着长长的摊位,售卖各种小吃和土特产。有油炸大虾饼、海鲜烧烤、铁板烧、烤肉串、汤粉、冷饮等。烟火袅袅,香气四溢。
我的目光被低矮的珊瑚石屋吸引。珊瑚石屋是西岛的特色景观。渔民就地取材,用珊瑚石做围墙,砌屋基、巷道,斜坡、台阶,墙壁……一片片,一摞摞,一排排,刻满岁月的印痕和历史的沧桑。珊瑚,美丽的珊瑚,你的前身是大海里最柔软最斑斓的植物,是鱼儿的家园,现在却化身沙滩上最坚固最无畏的石头,是渔民的屋檐。任凭狂风暴雨,浪涛侵蚀,就这样矗立着。这是一种多么神奇而伟大的角色转化?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着珊瑚石墙,自上而下,就像在翻阅一部海上的生活史书。厚重的文化都沉淀在岁月长河里。遥想当年,海上生存环境恶劣,无林木,无片瓦,台风频繁,亏得有这珊瑚石,建了石屋,让渔民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得以遮风挡雨。
如果说,西岛是一幅画,蓝是大美底色,灰色的珊瑚石就是画中的点睛之笔。这厚重的一笔,如同游子的乡愁,铭刻在心灵深处,难以磨灭。
尽管天气炎热,也阻挡不了人们住海、看海、玩海的脚步。许多年轻人拖着行李箱直奔小岛度假。游客给小岛带来了生气,小岛也让游客有不一样的惊喜。有年代感的珊瑚小屋,有海上书屋,有新潮的民宿,有时尚的酒吧,有椰梦长廊,有各种海上项目,还有特色的海鲜美食。都是年轻人热衷的。
海上慢生活时光,随性而为。可以点一杯咖啡,面朝大海,发一天呆;可以泡海上书屋,在文字天地里畅游;可以骑自行车行走“椰梦长廊”,去往岛中之岛牛王岭,领略什么是怪石嶙峋。夜晚,可以在酒吧里与朋友一醉方休,或高歌一曲。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传统和时尚相得益彰,交融生长。
在巷子里转悠,碰到几个老婆婆。她们坐在石凳上,精神十分饱满,一问都八九十岁了。老人们过着体面的生活。她们成了游客的风景,游客也是她们的风景。老人多为疍家土著渔民,随便聊一聊,都是有故事的人。慢悠悠地走在狭长的巷道上,隐约听到巷子深处传来疍家渔歌:“疍家人放歌赶海捕捞,好不豪迈;修船织网哼唱渔歌,好不惬意。正是渔歌给了疍家人在枯燥的海上生活中点缀了丝丝的甜意……”
文化是跟着人走的,人走到哪里文化就带到哪里,并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西岛从来不缺故事。除了珊瑚石屋,海上书屋,还有女子民兵连。
如今这个以旅游为主的小岛到处都充满了时尚元素。历史,如果不被记录下来,就犹如沙滩上的脚印,经不住时间浪潮的冲刷。而当我驻足西岛女子民兵连纪念馆时,便获得了一种坚固的记忆。
女子民兵连是西岛的一张名片。女子民兵曾经多次受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在女子民兵连纪念馆里,一张张影像,记录了几十年来女子民兵连从解放战争时期艰苦训练保家卫国,到和平年代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我在这些影像墙下走来走去,从不同角度看去,镜头在切换,时光在流转,有故事有场景,有人物有情节。女子民兵们像海上一个个微缩的脚印,一步一步,一行一行,走出了那段艰苦而又荣耀的历史轮廓。
在女子民兵连纪念馆里,我心中的感情像潮水般激荡着。我从她们那粗大的手掌、黝黑的面庞,以及坚毅的目光中,看到了海南女子身上犹如大海一般的风骨与神韵。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气神、坚忍不拔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