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明代中期岭南地区诞生了两位大儒,一是琼州府琼山县的“理学名臣”丘濬(1421年—1495年),一是广州府新会县的“岭南一人”陈献章(1428年—1500年),陈献章号“白沙子”,时人称之为“白沙先生”,后世一般称其为“陈白沙”。
丘陈二人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同时在北京参加过1448年和1451年的两次会试,但未曾谋面。丘濬1444年乡试考中举人后,三次会试落榜,第四次即1454年才登进士科;陈白沙1447年中举,两度会试落榜后便回家乡研习理学、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影响深远,他一生未曾踏足琼州,却为海南士子所尊崇,哪怕是在其身后的四五百年间。
■ 阿紫
陈白沙,即陈献章(1428年—1500年),明代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明代岭南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鸿儒。陈白沙一生虽从未到过海南,但是对海南却是不无影响;海南学子虽大多没有亲身领受他的教诲,但对他的尊崇不亚于任何一位先贤哲人。
陈白沙不仅给海南一些宗族留下班派(古称昭穆,指一个姓氏的辈分顺序)派字,还给海南的乐古书院题诗相赠,留下一段佳话。
与海南两个姓氏的渊源
陈白沙青年时代曾在广东开平水口镇泮村的邝氏祠堂中执教,并赠诗一首给泮村的邝氏:“惟仁隆自天,崇庆集由德。敬修光乃祖,永衍世科泽。”泮村邝氏族老商议,将此诗作为后裔的班派派字,自邝氏第十五世“惟”字辈开始使用。
广东泮村正是海南邝氏一脉的祖居发祥地,迁琼的邝氏二世祖就使用了此班派的派字,即邝惟经、邝惟纬兄弟。邝惟经为琼州府城邝氏一支的开派始祖,子孙瓜瓞,逐渐分布于海南岛各地;邝惟纬的第五子邝以礼则来到位于今海口市秀英区西秀镇的博养村安家,后来逐渐发展成琼岛邝氏中最大的一支,人数近3000人。
无独有偶。同样生活在博养村的伍氏家族,其宗族祠堂中也保留了一块据说是陈白沙撰写的碑刻——《陈白沙公序伍氏谱序碑》。该碑为玄武岩石质,高132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碑文阴刻描金,笔力浑厚,结构优美,为标准的馆阁体楷书,全文12行,共427字,内容详述了陈白沙为新会《伍氏族谱》撰序的经过。
依碑文记述,陈白沙门下大弟子伍云(字光宇),在病中向前来探视的老师提出为新会绿围伍氏柱国房伍氏续谱写序,亦师亦友的陈白沙感念伍云的一片赤诚,欣然写下自宋代伍氓入粤后伍氏宗族在新会派序绵延的故事。据《广东新语》记载,陈白沙弟子106人,伍云为首。
碑文中还提到,伍云叔父伍绚也是陈白沙弟子,是崖山之战中勤王殉国的义士伍隆起的六世孙,陈白沙曾为其书《永恃堂记》作序。《陈白沙公序伍氏谱序》应是雍正十三年海南武举伍衡文在广东祭祖续谱后,录入海南伍氏族谱,并在建祠时镌刻成碑的。
尽管博养村这一古碑尚不能判定是否为新会原碑拓印后复刻,但它依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陈白沙对海南邝氏和伍氏的影响可谓日久弥深,而现在在博养村中比邻而居的两大姓氏都发端于广东江门一带,让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巧合。
陈白沙对岭南地区教育兢兢业业的耕耘,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他及弟子们形成的“江门学派”在学术上也达到了相当高度,因此让岭南学人们念念不忘,位于琼山县(海口市)的怀沙亭碑就是明证。
乐古书院与怀沙亭碑
据《琼州府志》记载,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时任广东海北盐课提举的湖广石首(今湖北荆州)人汪廷贞,寓居琼州郡西十里的小英村(今秀英村)西所期间,在沿海的大小英、感恩诸场建立义学、书院。他还置办义产作为学子求学的费用,以培养琼州子弟中的青年才俊。其中,乐古书院就建在今秀英村秀英学校内,由村民募资建造慕竹楼和冷香桥,作为游憩之所。
建学之初,汪廷贞就修书一封,邀请他的老朋友陈白沙来琼州讲学,出任乐古书院山长。陈白沙回函称自己年老体衰,已不能胜任。汪廷贞将陈白沙的回函刻字于碑,并建亭覆盖,曰“怀沙亭”。后来,书院的慕竹楼与冷香桥建成,陈白沙又题写七绝三首,回赠汪廷贞——
“海边西望海云遮,何处怀沙不见沙?壁上画图君试看,冷香今日落谁家?”
“忽然土木见经纶,岭海于今一使君。忙杀多年簿书手,可能谈笑起斯文。”
“独怜不见竹坡翁,慕竹楼高月已空。欲点山茅照西所,一瓢无计引春风。”
慕竹楼和冷香桥旧址,今已难考。据史料记载,怀沙亭于明末战乱时一度被毁,怀沙亭碑却始终岿然不动。
后人重修 佳话不断
及至清代,琼山士子林瀛所撰的《重修怀沙亭碑记》中写到,怀沙亭的坍塌处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棵大榕树,如伞盖一样庇护着故址,乡绅陈家修、柯呈秀等人见状,觉得非常神奇,便邀乡人捐款重修了乐古书院以及怀沙亭。从此,这里文教日兴,士风大振,前来拜谒者络绎不绝。
清代道光七年(1827年),乐古书院房舍屡次坍塌,小英村的绅士陈灜与乡间祭酒柯拔萃等人组织乡人重修乐古书院房舍。陈灜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古道热肠,很受乡人敬重,他为修复之事鞠躬尽瘁,以至心力交瘁,未待竣工便撒手人寰,后续工作由同村柯益斋主持完成,亭子还是旧制,周边加盖了围墙,并修建了育英坊。琼州知府普祥和琼山知县钱万选,每年都拨付盐批钱四十千文,作为聘请师长和修修补补的费用。
陈灜等读书人吟咏怀沙亭的唱和之诗,都刻碑立于怀沙亭中,这些诗无不表达出对“白沙先生”学问的感慕,以及对陈白沙、汪廷贞二人的褒扬,也不乏对琼州文教日益兴盛的期待。
清末,琼山举人王承烈在游览怀沙亭后作《游怀沙亭》:“讲院寻遗迹,登临豁远眸。江门风月接,海岛胜名留。一纸严师训,千秋纪宦。士林殷则做,景仰绍前修。”而一同到访的其子王廷傅还写过一首五言长诗《怀沙亭怀古》,倡导读书人记取陈白沙的教诲:修身立命应该存诚心、去私欲,弃绝对权威的迎合与谄媚,脚踏实地研究学问,这样才算是不辜负“怀沙”亭名之意。
父子二人都是当时海南有名的读书人,对汪廷贞和陈白沙的高尚品格多有倾慕。
海南士子对陈白沙的尊敬,实际上代表着对儒学正统的推崇,也是对陈白沙、汪廷贞二人致力海南兴学的感念。
海南解放后,乐古书院的房舍和怀沙亭仍可使用,书院被改建成秀英村小学。1950年代初,秀英村小学的校舍和怀沙亭被台风摧毁。台风过后,村民只修复了校舍,无力修复怀沙亭。
秀英村小学后来改为秀英学校,现址仅存清代碑刻《重修怀沙亭碑记》、滨涯张氏合族捐资残碑和重修后怀沙亭的两个柱础和一座石墩。
《重修怀沙亭碑记》碑高2.2米,宽0.88米,阴刻楷书,撰书人为琼山人林灜和郑瓒,碑文详细记载了小英村的陈灜与柯拔萃等人组织乡人捐资修建坍塌的乐古书院房舍、亭子、围墙等的过程,并对陈灜的早逝表达哀悼。其中的“上副圣天子崇儒作人之雅化,安见琼台风月不辉映于江门紫水间乎”之句,堪称经典。
滨涯张氏合族捐资残碑高1.05米,宽1.2米,记载了滨涯张氏推选张善教为首善,集资捐助修怀沙亭的义举。张善教,滨涯村人,明洪武丙子年(1396年)举人,曾任广西岑溪教谕,丁忧后,于永乐初年调往福建沙县任教谕。《八闽通志》评价他:“学行粹洁,巍然以立,师道修明职业。弗踰年,士皆从化。”明代的张善教出现在清代的碑刻上,当是滨涯张氏后人为了纪念先祖的善举。在这块残碑上,还有当时的一众举人、武举、贡生、庠生、武员的姓名和捐款数额,如杜以宽、郑文彩、蔡泽等举人,对后世了解当年的文化名人及社会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白沙虽然一生从未来过海南,但他时常关注着琼岛,他对海南的文化影响也是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若隐若现。他的品性和学识也始终影响着一代代的海南学子,引人遥思,正如他的诗句“海边西望海云遮,何处怀沙不见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