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上的处暑

  ■ 周游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在处暑这个节气,应当多吃一些补气、补血的食物。

  处暑找黍子。北方谚云:“处暑找黍子,白露割谷子。”黍子主要产于北方,尤以河北出产者为优。《诗经》诗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由此可知,黍子在周代就已经开始种植,与糜子和稷是“亲戚”。黍子圆锥花序较密,主轴弯生,穗的分枝向一侧倾斜,其子实为粘性;糜子圆锥花序密,主穗直立,穗分枝密集且直立,其子实无粘性;稷圆锥花序较疏,穗分枝向四面散开,其籽实不黏或黏性不及黍。民间将去壳后的黍子称为“大黄米”,磨成面粉的称之“黄米面”。黍子煮粥、蒸饭或做糕点,风味俱佳。

  处暑摘秋梨。老人言:“处暑秋梨最养人。”秋梨学名安梨,又叫酸梨,古时就有果宗、玉乳、蜜父之称,被誉为“百果之宗”。据《本草纲目》记载:“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处暑时摘下的秋梨,色发白,吃起来口感脆嫩。如果将摘下来的秋梨再贮藏七至十日,待其色泽变黄,则口感绵软,入口即化,这便是民间所谓“吃黄的,选青的”。据明代李中梓《本草通玄》记载,梨子味甘性寒,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之效果,并称其“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秋梨不仅可以直接啃,还可炖梨汤、煮梨粥、熬梨膏。熬梨膏最好不加川贝、甘草、冰糖以及任何化学添加剂,而是采用纯秋梨汁,由土灶炉火遵从古法慢熬,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纯天然食品,有着浓郁的梨子香气,口感醇厚甘香,滋味酸甜,老少咸宜。

  处暑酸梅汤。“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酸梅汤古来即为上好的夏日饮品。乌梅泡发以后,放上冰糖、蜜、桂花一起熬煮,冰镇之后就成了酸梅汤。古籍中所载“土贡梅煎”,就是一种最古老的酸梅汤。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有“卤梅水”的记录,就是酸梅汤的前身。

  处暑吃鸭子。“七月半鸭,八月半芋。”中医认为,随着秋季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容易出现疲惫感,产生“秋乏”。处暑时,饮食宜转向清淡以润肺防燥,并多吃益肾养肝、清热安神的食物。鸭肉性凉味甘,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平复干燥天气带来的不适,是这一时期进补的上上之选。面对食鸭这件事,南北达成了共识,但面对如何食鸭这件事,便各有各的分寸了。烤鸭、白切鸭、香酥鸭、酒炆鸭、柠檬鸭、核桃鸭、子姜鸭、荷叶鸭、西瓜鸭、魏太守鸭、老鸭炖汤……不一而足。北京有一道“处暑百合鸭”,以当季百合、陈皮、蜂蜜、菊花等材料调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江南则更有在处暑时节送邻人萝卜老鸭煲、红烧鸭块等鸭馔的传统风俗,叫作“处暑送鸭,无病各家”。随着时代的发展,捧着一碗老鸭汤走亲访友的日子当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过若想追寻古意,倒是还有不少选择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深读·海南
   第006版:新海垦
   第007版:潮起天涯
   第008版:儋洋新篇章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世界新闻
   第011版:广告
   第012版:文化周刊
   第013版:文化周刊
   第014版:文化周刊
   第015版:文化周刊
   第016版:广告
琼州怀“沙”
北宋奇人邵雍
舌尖上的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