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忠
东坡的中秋词,最为人称道的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的中秋祝福语,令人沉思、怀想、愉悦。这首词写于密州,时为密州太守的东坡因八月中秋想念弟弟苏辙,酒醉后欣然命笔,遂成有词以来的中秋第一词。多年后,他在黄州又写了一首中秋词《念奴娇·凭高眺远》。明代学者杨慎曾评价东坡的中秋词,称“《水调歌头》第一,此词第二”。《念奴娇·凭高眺远》这首词写道: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即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这一年对东坡有非常多的意义,他在古代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和这一年密切相关。
元丰四年(1081年),东坡生计艰难。他的朋友马正卿帮他向黄州府求得城东五十亩坡地,东坡在此躬耕自足,自号“东坡居士”,完成了自我人生的重大转型:从兼济天下走向悠游人生。元丰五年(1082年),他在城东坡地建了东坡雪堂,在《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二)里调侃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平生懒惰今始悔,老大劝农天所直。”他还在《雪堂记》里称自己为“散人”。“散人”之说出自《庄子·人间世》,意为无用于世之人。这一年,苏轼还写了在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二赋一词”: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脍炙人口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写于这一年。
《念奴娇·凭高眺远》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首中秋词有相似之处。苏轼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琼楼玉宇”“乘风归去”“起舞”也用在《念奴娇·凭高眺远》这首词里,也写长空、月亮、月宫,也说醉酒及欲乘风归去。但《念奴娇·凭高眺远》有自己的个性,用了很多典故,不及前者自然活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说孤独,词中“照无眠”表明孤独所在,但苏轼随后又用“人生悲欢离合实为自然”轻巧地化解了,没有给人很深的孤独感。
在《念奴娇·凭高眺远》里,“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看似醉而狂歌,实则化用了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露出他这只黄州“孤鸿”的身影。此外,“桂魄飞来”隐含了传说中吴刚伐桂的孤独;“望中烟树历历”化用了崔颢《黄鹤楼》的“晴川历历汉阳树”,隐含了离别的孤独;“今夕不知何夕”化用了《诗经·绸缪》的“今夕何夕”,隐含了不遇良人的孤独。以上种种孤独,又处在云无迹的万里长空和满天冷浸的秋碧之下,令人想到唐代《登幽州台歌》中在悠悠天地间站立的孤独诗人陈子昂。
自称不用骑大鹏归去的东坡,仿佛要远离这些孤独,但《念奴娇·凭高眺远》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化用了唐代演奏家李蓦(一作李牟)的故事。李蓦善吹笛,号称天下第一,无人能及。相传,一天遇到独行者时,李蓦吹笛献技,二曲终了,众赞妙绝,唯独行者不语。李蓦请他演奏,独行者一吹,声入云端,四座震慄,笛遂破裂。李蓦甘拜下风。东坡引用这个典故是意味深长的。他怀才堪为世用,却贬黄州不得其用,在词中借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事。这时候的东坡因功业未成而心绪不平,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句“一尊还酹江月”相似,不过是一张扬、一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