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日前落下帷幕。有研究表明,高考后两周往往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不少考生,尤其是感觉自己考试不理想的考生,此时会遭遇困惑、压力等精神方面的“折磨”,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或郁郁寡欢,个别甚至容易出现极端的行为。
那么,这样因高考而沮丧的考生,该如何宣泄压力、调节情绪呢?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教师李惠君认为,首先要勇敢面对现实,分析高考失利的原因,其次,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正确的评估,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考大学并非人生唯一的路”。
一般情况下,高考失利的考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学习成绩总体还不错,复习也很努力,高考失利属于“发挥失常”的这一类型。李惠君认为,对于这一类考生,身边的亲友,尤其是父母,不因过多抱怨、指责,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而应帮其冷静地分析“失常”的原因,如果将来选择复读重考,应在这一次失败的经历中学到教训,例如攻克薄弱科目等。
另一种类型,则是平时学习成绩就比较普通,有的甚至是“完全学不进去”的学生,“这一类高考失利或许不是件意外的事情”,但同样,他们也会面临对未来茫然无知的困惑和焦躁不安中。
“有些学生本身就不想继续读书的,他们或许更愿意学有一技之长,想尽早融入社会。”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李惠君说,事实上,并非每个孩子都适合做学术搞科研,有些孩子在学技能或者创业方面更有优秀,对于有这样潜质的孩子,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愿,并与孩子友善沟通,用“过来人”的经验建议引导迷茫期的孩子,但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在孩子身上,不迷信“读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