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学,即法律哲学。一般而言,凡是涉及法的基本理论或一般原理,都可归属于法哲学的范畴。作为非法学领域的读者,我们亦可将之简单地理解为关于法的、最基本的哲学思维。与社会科学领域绝大多数学科一样,法哲学首先是一门专业知识,它的研究者需要追求学科化、技术化,并以此在学科体系获得正当性。而青年法学家孙国东则“为了超越各种专科化的视野,恢复中国法律秩序之建构的公共属性”,长期致力于提出并发展一种“转型法哲学”——他在新著《公共法哲学:转型中国的法治与正义》中又称之为“公共法哲学”。
所谓“公共”者,需要直面中国现实世界,需要敏锐而兼具胆识的问题意识,而不只是教室黑板或学术期刊上的知识论述。
《全球森林:树能拯救我们的40种方式》
这是一本很奇妙的书,第一眼看书名中的“全球森林”,也许会误以为内容将是以宏阔的视角条分缕析地论述森林对人类的重要性,但翻开书读前言,却发现是作者本人对爱尔兰田野和森林的温柔回忆。而整本书的内容,是40篇短小的自然散文,主题和由头各不一样,有时是爱尔兰传说中的神秘植物,有时是森林中的物种多样性,有时是住在林畔的农妇的早晨,还有时是哺乳动物们会选择的天然药物……有虚有实,或大或小,都与森林相关,却并不以理性逻辑的方式编排,更像一首首关于森林的散文诗。
但这40篇短文又不是简单的记叙与抒情,现代科学所发现的植物内部的生命运作形式,森林里各种生命体之间在生物化学层面的关联,都被作者以自然而然的姿态嵌入在散文式的写作中。
《罗越与中国青铜器研究——艺术史中的风格与分类》
西方学界关于商代青铜器应如何分期,曾在高本汉和罗越间有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 高、罗论战的年代,所有确知年代的商代青铜器均来自安阳遗址(公元前13-公元前11世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更多确知年代的青铜器出土于偃师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5世纪之前)和郑州二里岗文化(公元前15-公元前14世纪)等处,罗越的分期得到考古证据的坐实;但落败的高本汉所采取的分类统计方法仍为许多学者尊奉。本书作者,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与考古系荣休教授贝格利详细检视了高、罗二人所用方法,指出高本汉貌似科学的方法存在致命的疏漏;而罗越的方法虽被不少人视为凭借直觉的判断,却有其深刻的道理和依据。贝格利认为,在方法论层面对高罗论战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检讨和回顾,将给所有采用视觉材料进行研究的学者带来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