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的印象里,孔子是一个沉稳、庄重、不喜形于色的人。不过,《孔子家语·始诛》却记载过这样一件好玩的事情:“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意思是说,孔子在鲁国做到了大司寇,兼代理相位,这可以说是孔子人生的“高光时刻”。孔子因此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于是在脸上有所表露。
有趣的是,孔子面带微笑的这一幕,恰好被弟子子路看到,于是,个性耿直的子路就直接对孔子说:“老师啊,我听说君子遇到祸患的时候,不会表现出恐惧,遇到好事的时候,也不会表现得很得意。今天老师刚好得到了一个代理宰相的职位,就表现得如此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弟子有意无意的“调侃”,孔子认真地回答道:“是啊,子路你说得很对,不过我并不是因为获得了职位而高兴。获得这个职位,我非但没有骄气、傲气,而且还会像以前那样谦恭待人,我是为这个高兴啊!”孔子短短几句话,不但将弟子子路颇为“刁钻”的问题回答得滴水不漏,也从侧面看出孔子内心情感的丰富,其实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因为一些世俗的原因而欢喜。
孔子有欢喜的一面,当然也就有愤怒的一面。《论语》中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孔子得知季氏在家里享用“八佾”时,非常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另一例子,则是宰予昼寝(白天睡懒觉)而被孔子严厉责骂的事情。
宰予是孔子弟子中表达能力最强的,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喜欢白天睡懒觉,这对于孔子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所以有一次,孔子发现宰予偷睡懒觉时,就非常愤怒地说:“宰予这个人的行为啊,就像是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能有什么用呢?”
其实,孔子和普通人一样,他的一生有喜,有怒,也有哀,但令人敬佩的是,在与他人交往时,孔子留给众人印象最深的却是“乐”,快乐或者乐观,而且豁达处世。想必,这就是孔子高人一筹的智慧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