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杜甫入蜀记

  ■ 向以鲜

  寒冬中,杜甫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成都已张开拥抱中国大诗人的怀抱。

  去成都的决定是杜甫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虽然道路艰险,却具有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蜀道之难既给行路者带来风险,同时也是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蜀道是难,但是随着玄宗的避难入蜀,蜀道的艰险已有相当程度的改观,在当时甚至形成了一种入蜀寻找相对安稳生活的浪潮。史书描述说:“关中比饥,士人流入蜀者道路相系。”可以想见,杜甫挈妇将雏奔走于蜀道之上,他们并不是唯一的历险者。天府之国的成都物华天宝,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型太仓。

  除此之外还有一层原因,就是可以投亲靠友。这一年的年底或次年初,杜甫的老朋友高适就到了成都旁边的彭州(彭县)任刺吏,之后又改任蜀州(崇州)刺史。杜甫的另一位朋友严武则在乾元二年中贬为巴州(巴中)刺史,后入京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上元二年(761年)到成都任职。巴州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比较可靠的可能还是高适。

  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一日,杜甫带着一家大小从同谷出发,向着南方,向着成都前进。诗人继续开启“图经”模式,一路行走一路纪行,写下十二首“入蜀记”。

  《发同谷县》是入蜀记的开篇: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煖席。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诗人自我安慰说,即使是像孔子和墨子那样的圣贤,也常常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何况他这样一个又饿又笨的普通人呢!他是抱着巨大的希望来到同谷的(那个“佳主人”把同谷说得像个世外桃源一样),可是待了不到一个月就待不下去了,被迫在严冬时节开始这一年的第四次长途跋涉。

  杜甫一路向南,越木皮岭、经两次渡水(白水渡和水会渡)之后,由陇道进入蜀道的陕西略阳东南阁道,写下著名的《飞仙阁》一诗:

  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

  典籍中记载飞仙阁下浸碧潭,悬栈而行,若飞仙然。蜀道最艰险的就是凌空飞架的栈道,唐人写栈道之险峻的诗人不少(包括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笔下的栈道相比,都显得隔了一层。很多诗人是在想象中写出来的,他们并没有亲历过那绝壁上真真实实的危险。杜甫不同,他是带着家人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栈道上很多地方不能骑马只好让仆人牵着马走),所以杜甫的感受完全不同。那悬在半空中的道路,远远望去细若秋毫,尤其当你走上去,偶尔俯瞰时,下面是万壑,是奔涛,是怒号的长风。走下栈道后回首仰望,不禁吓出一身冷汗来。从略阳继续南行约一百多里地,便到了五盘岭(一作七盘岭),这儿距绵谷(广元)还有一百七十里地。离成都越来越近,杜甫在《五盘》诗中说:“成都万事好,岂若归吾庐。”诗人的情绪总是这样,千辛万苦地走,还未走到目的地心里又有些动摇,又想回到首阳山去。当然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而已,休息一下还得赶路,抬头看见龙门山(绵谷东北八十里),再往前走就是龙门阁,杜甫写有《龙门阁》一诗。清人顾祖禹说,龙门阁在县北十里,嘉陵东岸。其地有千佛崖,先是,悬崖架木作栈而行。石岩蜿蜒,其形若门。后凿石为佛像,渐成通衢。《栈道记》载:“自城北至大安军界管桥阁,共万五千三百六十一间,惟石阑、龙门称绝险云。石阑桥,盖在龙门之北。”而《郡志》上说,石柜阁在县北二十五里。大约这年冬至刚过,杜甫一家就来到绵谷县城北边石匮阁的石阑桥:

  《石匮阁》:季冬日已长,山晚半天赤。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石匮曾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吾衰未自由,谢尔性所适。

  蜀道风景不仅奇险,也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冬至才过,性急的野花就开始绽放,这在秦陇之地是绝对看不见的。杜甫在《石龛》中还记载了一次罕见的自然奇迹:“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霓。”大冬天的,诗人居然看见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石匮阁》诗中,还显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闲适气质:清晖之中群鸥在盘旋飞翔,从四面八方围合而来的暝色,似乎在欢迎远方来的诗人一家。杜甫至此“绝迹”,想到了生活之苦,也想到了优游不迫的前朝诗人谢灵运和放浪形骸的陶渊明,真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自由”一番。再往前走就来到桔柏渡,在利州昭化县境内,因桔柏江而得名。走着走着,一道黛色的阴影掠了过来,杜甫知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到了。

  《剑门》: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这当然是一首非常好的风景诗,将雄关剑门的险峻和瑰伟写到了极致。同时又是一首具有预言或谶语性质的诗,来自诗人的直觉,没有理由。那“北向”(长安)的“石角”在杜甫眼中,显得实在是太锋利了些。过了剑门关往南边走,来到德阳北边的鹿头关。到了这儿,层峦叠嶂戛然而止,放眼南望一马平川,景色迥异于秦陇山川。一家子终于可以缓一口气了:“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成都指日可达,这个陌生的“殊方”曾经让天下三分,并不缺少王霸之气。自古以来皆如此,富饶之地也是豪侠必争之地。那儿还是文章辞采动人的扬雄和司马相如曾经生活的地方,现在又有冀国公裴冕大人这样的国之柱石治理,杜甫说,成都,我肯定是来对了!

  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中下旬,杜甫一家长途驱走后,终于在一个洒满落日余晖的黄昏中抵达成都。《成都府》是诗人杜甫到成都后写作的第一首诗作,也是入蜀记的尾声: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明末清初的学者朱鹤龄说,此诗语义多源自阮籍的《咏怀》:“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即阮之“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侧身望川梁”即阮之“登高望九州”;“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即阮之“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杜甫下字很讲究,独出心思又大有来历,这是杜甫用语的一大特征,不凭空臆造又决不墨守陈词。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在诗中表露的情绪:好奇,欣喜而又惆怅。还没有到达成都时,杜甫就知道“成都万事好”,但是,世间只要一出现“但是”事情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初到成都的杜甫,患着深深的怀乡病,身在成都,却有一种梦游的感觉:“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新月刚刚升起来,它的光辉清澈但还不够亮眼,以至于快要被繁星所遮掩,这似乎对诗人是一种提醒。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营”在自贸港 “画”说新海南——优化营商环境专刊
   第006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7版: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第008版:专题
   第010版:自贸港观察|调研
   第011版:潮起天涯
   第012版:新海垦
   第013版:澄迈新发展
   第014版:中国新闻
   第015版:中国新闻
   第016版:世界新闻
   第017版:文化周刊
   第018版:文化周刊
   第019版:文化周刊
   第020版:文化周刊
杜甫入蜀记
登临仙安石林
佳哥和他的荔枝园
《黎家印象·守望家园》(油画)
明亮的一天
宋朝“虎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