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少强
编者按
2024年,适逢北大荒版画的先驱和开创者之一张祯麒先生诞辰九十周年。1月5日,黑龙江(国际)版画博物馆以馆藏为主,遴选其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九十幅,举办了主题为“静水流深”的回顾展,以纪念他为版画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
张祯麒先生出生于海南海口,自小便与水有着很深的渊源。“静水流深”是对张祯麒艺术创作心理与境界的整体概括与表述。张祯麒的作品在整体上有种凝固的观感,这是一种静远的场景描述。“静水”象征着一种自我的状态,而“流深”则昭示着“静水”表层下的博大与精深。“静水流深”常形容一个人表面宁静与内在丰富合一的生命境界。张祯麒一生的创作,恰能印证这种艺术实践心理。面对纷繁世事,他不事张扬、温和以待,将自己丰富的艺术思绪付诸画面,创作出多元的版画序列,展现出创作技艺和观念双向并进、不断拓展的艺术态度。
本版特别邀请策展人谢少强与张祯麒先生的儿子张涛撰文,分别从艺术的角度和家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接近真实的版画大家张祯麒先生,这是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张祯麒是一位主要通过版画媒介进行艺术表达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宏阔而细腻,在多变的形式结构中显现出来自心灵的悸动。他将这种来自视觉的感触与个体的经历相融合,创作了大量套色油印、水印以及黑白版画。
这些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连续的感性场的塑造与联动。在他各个阶段的创作中,不管是代表性的“北大荒系列”,描绘边地的内蒙古、新疆、海南和黑龙江系列,还是表现域外题材的非洲系列,都展现出张祯麒对于自我感性认知的表达与复现。如果深入而具体地去分析其版画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感性的视觉化,是通过画面动、静的张力描绘来实现的。如在“北大荒系列”的《猎归》《乌苏里江晚眺》中,疾驰的雪橇与舒缓的木排,都沿着行进的方向,指向画面的上边角。主要人物也因为行进方向而被压缩至画面的上半部分,给人某种“悬置”的摇曳感。这样的处理方式也体现在《春苗》《打麦场上》《海猎》等作品中,只不过方向感的塑造有所区别。
与动势的形塑不同,张祯麒在静态画面的描绘上,显得深沉而更具个体性。譬如在《完达山的冬天》《塔里木河牧歌》《出渔》《秋水》《清晨》《寒林》《红山》等作品中,尽管也有活动的人或物,但都点缀在静谧的场景中。画面以统一、纯粹且深沉的色彩表现宏阔的景观,同时这一景观又通过横向与竖向的物象构筑起来——如流动的水面和耸立的树木,使得画面沉稳且坚固,给人一种纪念碑般的庄重感。无论动势还是静态,张祯麒的作品都是其视觉体验的真情流露,而非理性语言的冷静描绘。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感性画面真实记录了艺术家在面对时代变迁、历史发展时的内在感受,形成了一种庄严而又满溢细腻质感的现实主义的语言图式。在这种图式的营建中,艺术家完成了主体性的确立。不同场域的感性复现,也在彼此重叠、组合与互动中,连续、完整勾勒出艺术家对于所处时代体验到的内在深厚的多维心境。这是只属于艺术家自我体验的心灵叙事,是对自我感性认知的记录和表现。
在多系列的画面背后,承载着艺术家的胸襟气象和精神诉求。宗白华说:“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张祯麒的版画作品始终保存着一种宁静淡远的品格,在其感性抒发过程中,画面真实复原了这种品性。尽管身处黑龙江边域,却能超脱世俗的纷争,坚守于艺术的天地,表现纯粹的自我。以此观之,张祯麒的艺术在表现无法脱离的社会、时代现实之外,也在其中寄托着自己心灵的归属。这里面既有自我的忧郁、憧憬与思念,更有与个人视觉体验相关的审美观照与感性场域,映射出一个时间延展性、空间多维性的鲜活个体。
■ 人物档案
张祯麒(1934年5月—2020年11月24日),海南海口人。著名版画家,“北大荒版画”先驱、开创者之一。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版画院副院长。作品参加历届中国大型美术展和版画展,并多次获奖。《牧归》等14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张祯麒版画集》《艺术与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