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大(中山大学)老同学”微信群中转发了《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第一号公告)》,意味着百年校庆节点闪亮启动,山高水长、筚路蓝缕的辉煌历程,牵动了中大人的绵绵之情,当年求学中大的情景,也一再浮现。
那是1964年8月的一天,高考发榜,一个多月的惶恐苦待,终于迎来了喜报:我被中山大学录取了!当时的心情正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喜极而泣,百感交集。
临近开学,父母亲从家乡送我到海口。我穿着半新的衣服,挑着一个布纸箱、一个旧脸盆等简单的行李,登上“玉兰号”轮船奔向广州。
当我踏进中山大学校门时,真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学校里的一切都新奇迷人,整个校园就像一幅中西合璧的油画,令我目不暇接。校门上苍劲有力的大字“中山大学”映入我的眼帘,似乎在赋予她的学子以神圣的历史使命。从大门往里直走,在小礼堂堂前不远处,就见到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中大中轴线的地标景点,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演讲:“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被誉为“康乐园”的校园分中区、东区、西区三个部分,茂盛的参天大树,绿草茵茵的草坪,红砖绿瓦的民国建筑,与马岗顶教授的红楼群一起,汇成“康乐园”独特迷人的美景。以小礼堂为起点,穿过中轴线的黑石屋、孙中山铜像、惺亭、岭南堂等,处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遗韵与文化沉淀。
上大学第一年,有三件事令我至今难忘:1964年10月16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校园内顿时群情激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响彻云霄!
1965年5月28日、29日,在广州白云机场的迎宾队伍中,我两次近距离见到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因极度亢奋彻夜难眠。我在当天日记里写着“光荣的一天,激动的时刻”的感言。时空跨越,星移斗转,周总理的伟人风采与人格魅力在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时时激励我为中华崛起而学习与工作。
1965年8月21日,在中大小礼堂前草坪广场,举行中日青年友好大联欢首场国际活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陶铸、时任广东省省长陈郁接见大联欢的中日青年,我们这些来自乡下的学子,为能参与这一系列活动倍感新鲜与荣光。
在开学典礼上,我们首次见到蜚声海内外的名家教授,敬慕之情难以平静。历史上的中山大学,是藏龙卧虎、大师云集之地。教育家许崇清、陈序经、柯麟都曾经担任校长。鲁迅、郭沫若、陈寅恪等都曾执教或任职于中大,曾获周总理接见的中国数学界元老姜立夫教授长期执教与守望于中大,他是为数不多的一级教授、数学博士,学术事业发轫于哈佛大学。我上中大时,他年事已高,但仍指导研究生学习。他常穿白色唐装,在夫人陪伴下拄着拐杖在校园散步,颌下银须随风轻拂,学者风范令人起敬。
开始上课了,担任我们班《数学分析》教学的是全国概率论权威郑曾同教授,他清华大学毕业,曾在西南联大任教,是旅美博士。学校安排他担任基础年级教学,是我们的幸运。《解析几何》和《高等代数》分别由潘孝瑞、赵力田老师执教,他们是资深的留苏学者。
中山大学数学力学系名师荟萃,实力雄厚,当时已培养一批批研究生,有几位中大毕业生还考上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研究生,有的还任职于中国科学院。我与同学们都决心刻苦学习,珍惜当下,争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道路上努力拼搏,充实自我。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频繁走出校门,奔赴工矿、农村、军营,在广阔天地中经风雨见世面,探索有价值的东西,用青春演绎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时空迁移到1977年,《科学的春天》畅想曲奏响中华大地,时代召唤新的加盟。在充满希望和改革的时代,我们在传道授业的新舞台上,在传播数学教育的平台中,为千万青少年播种希望。
2002年8月20日,全球数学科学最高规格的学术大会——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我获得参加这次盛会的机会,当健步迈进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作为一名中国普通的数学工作者,我倍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