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夜这般清静,难得,炉火这般的温”,徐志摩这首《难得》,我一直认为是最拉满冬夜氛围的诗。而这里,夜总是清净的,雪夜就更是清净,如这会儿, 二月底的飞雪。望着夜色中的一片洁白,又有了久违的亲切。
国内是元宵节的上午了。高中闺蜜群好友莹发了视频教煮汤圆。认真看了,开煮,转文火,加冷水,耐心等,甚至看仔细了:水轻沸之时,汤圆会在水里翻跟头, 悠哉悠哉的。煮好了汤圆上图。莹说,“你煮早了吧?你那里晚上才到?”我回: “管它呢, 俗语道赶早不赶晚。” 但我的确一直不确定该就哪边的时间过中国的节日才有意义。
而此时,大学同窗丹华发来一则“元宵节:人生就像汤圆”。貌似生活里修辞和寓意俯拾皆是。
人生怎么就像汤圆了呢,如是说:“人生就像汤圆,岁月是皮,经历是馅。无论是被拖下水,扔下水,还是自己跳下水,一生中不踩一次浑水就不算成熟。岁月是皮,经历是馅,甜酸苦辣皆为滋味……”
我正经思忖起这“甜酸苦辣”来,不够齐全啊,俗语里不是五味齐全吗?网上查阅,“五味是指根据中医理论,人的五种能尝到的味道,同时亦对应五行。按清代乾隆年间吴仪洛著《本草从新・药性总义》: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
前些日子,高中闺蜜群里分享养生药膳视频,看了才知道“辛”这一味的代表食物是什么。总挂在嘴边的“人生五味杂陈”中的五味分别是什么,从来没有分辨过, 也从来没想过“辛酸”这个词的词义,甜酸苦辣咸是鲜活的感受,而这一味“辛”, 一直是文绉绉的形而上的存在,是适合放在心灵鸡汤里的字眼。
再查“辛”之解说,也是众说纷纭,选其一:“象形字,木柴或树枝的形状。远古时代,奴隶或罪人是不许戴帽子的,只能把树枝或草茎缠在头上,所以头顶‘辛’就是罪人。因为古代的‘辛’是‘薪’的本字,像木柴。头顶‘辛’也就是头顶木柴的罪人。辛还可被引申为‘辣’的意思,为‘五味’之一。其中运用了一种通感手法,即将‘痛苦’‘辛酸’等心理上的感受运用到了味觉这一生理感受上。它作名词时,即指葱、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
看来,辛带辣,又远不只是辣。而辣,也有人无辣不欢,有人不爱吃辣,有人不能吃辣又想尝辣,等等。
前阵子在小城市中心闲逛,发现原来潮流运动品牌店搬走后腾出来的店面,摇身一变成了一家香料店,云集了全世界各种香料,而靠近门口的地方,醒目地摆着桂皮和八角,一眼望去格外亲切啊,它们是我们华人专业卤肉一千年的好搭档。这也是辛味食材的代表。
华人通常用来卤肉的桂皮和欧美人喜爱的肉桂,不是姊妹也是表亲吧。根据英文维基百科,这肉桂自古便闻名遐迩,在古代国家中是敬献帝王祭给神灵的礼物,古埃及在公元两千年前就进口肉桂。
个人的口味喜好,不知是天生的成分多一些,还是后天养成的因素多一些?第一次关注肉桂,是因为大学好友小玲喜欢,我也因此品尝过几次。这个冬天,我从网上订了一小捆肉桂,寄到后,查看半天,没有发现产地。但我很快就不纠结产地了。当我把几小根肉桂和苹果酒一同放入小锅中文火慢煮,待屋里香气四溢,倒出来喝一口,心里升腾起一股暖意和回忆:那是很多年前的冬日,少年的小安离家在新英格兰求学,牵肠挂肚的我前去探望或开家长会,有时会住在学校附近老朋友家里,优雅大方的女主人亚亮就喜欢在冷天用肉桂来煮苹果酒。那是我第一次品尝用肉桂煮的苹果酒,一股浓郁的香甜猝不及防浸染了漫漫冬夜,让我宾至如归。
有时候,味蕾的记忆,带着岁月的氤氲和润泽,沉淀成了心头的暖意,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