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3月18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的细节
丁乔
《何以中国》之“秦汉”海报(局部)。资料图

  《何以中国》实在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通透的画面,不疾不徐的叙事节奏,深厚但不晦涩的文化感,都让这部以考古学和历史学为核心的纪录片显得精致又平易近人。

  《何以中国》开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排沐浴在阳光当中的木牍。在后文的叙事中,这排木牍出自秦国和楚国战事中一位名叫黑夫的兵士之手。20多个世纪后,考古工作者在一间墓室里发现了这些当年黑夫寄出的信,信写在木牍上,而木牍则被珍重放置在木椁头箱中。从黑夫的信中,我们了解到了当初秦楚交战中士兵的真实生活。千年之后,一位普通兵士的家信能穿过时间的尘土,将历史的细节鲜活地呈现在后人面前,完全是由于这一箱木牍的出土。而那些留存在器物中的历史,就是《何以中国》叙述中国的方式。

  文物究竟能否呈现历史?这其实取决于某一个时段当中出土文物的多寡,以及这些文物自身的面貌。如果从历史被发掘的时间正序来考察,史学家们从文物上面存留的蛛丝马迹中细细爬梳,逐步填补时间骨架中的每一个细节,完善历史的样貌。

  但《何以中国》却选择了将历史被发现的过程展现出来,叙述它的媒介,便是文物。所以在《何以中国》当中,对文物本身的描绘占有着绝对优势的篇幅,甚至“器物”本身即是作为全片的叙事线索,串联起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大事件。商王甲骨卜,妇好喜玉蝉,秦王的钱币背后是度量衡的统一,毛公鼎的内里则装着周礼的成型。文物本身便是历史的载体。《何以中国》将这些写满历史的器物推到前台,由它们替代通常史学叙事当中的时间节点,从而串联打捞起历史更加鲜活的样貌。

  毫无疑问,文物是美的,特别是当它们呈现在聚光灯下的时候。但仅仅作为审美对象的文物却缺乏生命力。文物,首先是器物,因其记录了历史并经过时间的打磨才成其为文物。《何以中国》以文物串联历史,显然有着超越“审美”的追求。它想完成的是一件更大的事情:以文物之美,焕发历史本身的生命力。

  事实上,某一段历史中留存于当世的文物越多,往往意味着我们对它的了解越深入,而时间也会越临近。这就使得那些几千年前的朝代显得越发神秘而不可知。而《何以中国》恰恰是以钩沉那些几千年前的古老文物为切入点,尝试为中华文明进行一次漫长的溯源,为我们破解几千年前的远古密码。

  器物本身没有生命,但一旦它到了人的手中,便会鲜活起来。《何以中国》给了每一件古老器物一个故事。于是解忧公主戴上了西出长安时的玉簪,亚长找到了古蜀国神秘的青铜神树;我们在汉武帝打开未央宫门的一瞬间,感受到了与他同样的惶恐,也在曾侯乙的编钟前,听到了孔子理想当中的庄重雅乐。当古人重新走入遗址,当文物被人再次拿在手中,时间的大门仿佛轰然洞开,在当下和历史之间打通了一条灿烂的隧道。我们对历史的想象,在一次次的考古进程中落地,也在一次次对文物的审美过程中渐渐真实起来。

  当然,真实的历史永远不会重现,我们只能通过不断地钩沉,无限地接近历史的真相。从这个层面上说,讨论《何以中国》中那些故事究竟是否真实是毫无意义的。它们的作用和那些实实在在存在的文物一样,都是对历史审美化的想象。只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历史才真的活了起来。

  纵观全片,《何以中国》也许并没有试图从历史中阐释出什么。它所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历史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所带给人们的感动。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每一个曾经存在于历史当中的生命,都能在那些流传下来的“器物”当中拥有自己的姓名,并让自己的一生重新获得色彩。他们其实都是历史的细节。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关注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
   第003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专题
   第006版:专题
   第007版:专题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封面
   第013版:书法
   第014版:民间
   第015版:物种
   第016版:读图
   第017版:面孔
   第018版:新知
   第019版:讲谭
   第020版:逝者
   第021版:文化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糍粑琐忆
五味杂陈
历史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