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08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代名帖:当时只道是寻常
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珣《伯远帖》。
王羲之雕像。

  ■ 李玉萍

  手札,是古人亲手写的书信,即亲笔信。之所以称之为“札”,是因为古时纸张尚未普及,常用的书写材料是削成狭长条状的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所以也有书简、书札之称。

  在古代,手札最初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后来变成承载思想与感情的载体。它书写的主题可小可大、可浅可深,所述大都为眼前事、心里话,却常常传递出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传世的历代书法碑帖中,汉魏碑刻类除外,手札所占比重很高。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手札,千百年后成为备受瞩目的书法珍品。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回晋代,通过3件手札体悟书法大家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艺术修养。

  《平复帖》

  墨迹里的问候

  我国最早的传世墨迹之一,被书法界称为“墨皇”的《平复帖》是西晋书法家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信。

  纸寿千年,《平复帖》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属纸本手卷,是作者用秃笔在麻纸上写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它墨迹古朴漫漶、不易识读。20世纪60年代,启功先生对其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释读。内容为陆机写信问候生病的友人,祈求友人早日康复。全篇充满了人情味,陆机对友人的关怀、鼓励、祝福跃然纸上,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友谊。

  从书法方面看,《平复帖》多数字自成一体,全篇仅有几处连笔;在运笔上,起笔以藏锋为主,书写节奏短促;从字形和结构上看,字形瘦长,上窄下宽,结构紧缩。该帖斑驳的墨迹呈现出岁月的沧桑之美,墨色微绿,既古雅又平和。笔意婉转之间,摇曳生姿,透平淡质朴之风。笔意相连之处,呼应贯通,有朴茂之韵。书写自然流畅,少有雕琢,显出天真烂漫的意趣。《平复帖》的字体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是两者过渡时期的典范之作。章草到今草的转变,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篇墨迹流传至今,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其珍稀性无与伦比。董其昌曾云:“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存此数行,为希代宝。”

  《平复帖》流传有序,长不足一尺,却盖满了历代收藏家的印章,朱印累累。关于它还有一个小故事:1937年,清末皇族收藏者溥儒开价20万大洋出让《平复帖》,“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找人斡旋,以4万大洋买下了此帖。据说当时还有一位白姓书画商人想购买此帖送给日本人,愿意出价20万大洋。所幸张伯驹抢先一步,购得了《平复帖》。1956年,张伯驹将《平复帖》等一批书法名帖捐献给国家。此后,《平复帖》一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

  二十八骊珠

  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晚年辞官,携子居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镇),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过起了潇洒快意的隐居生活。一年冬日,他在雪天写了一封信,信很短,内容仅24个字,加上收信人“山阴张侯“也只有28个字。信札的内容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他写完这些字,又挥笔在信封上写下“山阴张侯”4个字。这件被后世称为《快雪时晴帖》的手札,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主要表达了在大雪初晴之时,自己的心情非常愉悦,想与友人一起分享冬季美丽的雪景和美好的心情。

  《快雪时晴帖》被誉为“二十八骊珠”,颇值得品味。信中“快雪时晴”寥寥四字,如同一幅动人的山水雪景长卷,天气的氛围感拉得满满的。同时,信中对于朋友问起之事,承认爱莫能助,没有多余的解释,只说了“力不次”,没有任何委婉的托辞和自我掩饰的成分,真实而简洁,表现出王羲之“悠闲逸裕”的思想和意致。明代鉴赏家李日华评价: “晋尚清言,虽片言只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四字中,字字非后人所能道,右军之高风雅致,岂专于书邪?”

  《快雪时晴帖》虽然字数不多,但王羲之却用有限的字,展现出了丰富的笔法和无穷的韵味。从整体上看,这件作品以方形字为主,行书中又带有楷书,开头4个字用的是行草,结尾4个字用的是行楷,中间20个字则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其点画或俯或仰,节奏缓和,起笔与收笔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提按得当,从容不迫,神态自如,骨力中藏。全文以圆笔藏锋为主,使得整幅作品看起来雍容古雅,字体亦行亦楷,或断或连,圆润妍媚,充分展露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尤其是“羲之顿首”这4个字,写得娴雅平和,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快雪时晴帖》堪称旷世奇作,在唐代时就已经是国宝级的珍品。相传,唐太宗设法从民间寻得,又殉葬昭陵,现已无法寻得真迹。现存此帖一般认为是唐代双钩填廓法临本,目前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伯远帖》

  江左烟雨,皆在纸上

  晋孝武帝在位期间,王珣接到调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之令。他不欲远行,心中很是郁闷,便提笔写信给时任临海(今浙江台州)太守的堂兄王穆(字伯远),倾诉自己的心情。当王珣把笔放下的那一刹那,他不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他本意是抒发情怀,却留下了传世名作,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伯远帖》。该帖是东晋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在书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伯远帖》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应为王珣早期的行书代表作。在书写技法方面,作者多顺锋直入,线条中间多用按笔,收笔则提按相结合。笔画转折处大多方正刚劲,较多地运用了楷书的严谨,又略带隶书的韵味,潇洒而古淡。仔细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出王珣书写时运笔的先后顺序,笔画间的牵丝映带。该帖整体上书写气势连贯,自然一体,有如天成。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单国强评价:“《伯远帖》其书法,虽为行书,却有隶书遗意,结体在扁长之间。”启功先生评价:“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

  王珣写《伯远帖》时,真的不是在写书法,他只是在写信,用的是当时江南寻常的纸,墨也蘸得浓重,以致起笔处的“珣顿首”3个字差点把纸浸透,字也写得随意,甚至有些匆忙潦草。他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当时忿懑的心情,可谓江左烟雨,皆在纸上。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3版:本省新闻经济
   第004版:民生新闻
   第005版:专题
   第006版:广告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自然
   第013版:热点
   第014版:自然
   第015版:物种
   第016版:讲谭
   第017版:书法
   第018版:海之南
   第019版:故事
   第020版:艺术
   第021版:讲谭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晋代名帖:当时只道是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