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杰“笔触织物”个人画展在海口展出
抽象游走的生命瞬间
《晨光-02》
《繁花》
《境-012》
《华影-流年01》
《面相-02》
《花间集-4》

  ■ 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笔触,是笔在纸上留下的痕迹;织物,是线与线之间的勾连。那么何为“笔触织物”?

  6月17日,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马杰在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东馆展厅举办了个人油画作品展。该展以“笔触织物”为主题,展出了50幅油画。这些作品以笔触为创作主线,探索油画艺术表现的形式语言;以织物为创作方式,展示艺术的编织风格。

  一捧花、一丛草、一棵树,从一种颜色开始,马杰的“笔触织物”作品把不同的视觉元素进行抽象化表达,再进行相互叠加,使作品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令整个画展越看越有味。

  每一张画都是生命的瞬间

  零落、晨光、花影,杂草丛生的湿地、肆意生长的繁花……一幅幅“笔触织物”的画作,在美术馆的展厅中挂起。

  马杰在画里,用看似野蛮实则自然的笔法描摹着风花雪月:是透过密林倒映着晨光的湖面,是充满生机的翠草,是岸边的枯木。

  不同于寻常的油画,在画布上,马杰用饱蘸稀薄明亮颜色的笔,涂抹下自由奔放的笔触。远看是静态的花草,近看,则每一笔都给人以强烈动势,能把人带入一种神秘的特殊境界——或静谧,或张狂,或压抑,或奔放。

  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系列“不走寻常路”的油画作品?马杰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他想打破对传统油画的理解,抒发出他当下的情感,“我是在用我的笔触表达我的内心,构建一个新的油画世界。这一幅幅画是我构建的油画大厦的基石,每一张画都是我生命的一个瞬间。”

  当画笔在纸上滑动,生命的瞬间也在人生的长河中流动。

  在马杰看来,当下的笔,画出了当下想法,记录的是人生的瞬间、此刻的时间。这就赋予了油画作品更深刻的含义:“如果观众通过笔触读懂了画家的内心,两个生命体就产生了共鸣。”

  在马杰的作品中,有许多远看具象、近观抽象的油画。

  比如一幅名为《繁花》的作品,远看是一束茂盛的繁花,下方有翠绿的枝叶衬托。走近细看,你会发现每一个笔触都显得杂乱无章,甚至和花毫不沾边。但通过笔触的堆叠,色彩的搭配,所有无序的线条组合在一起,竟有了繁花的生命力。

  细看马杰这组油画作品,几乎所有的画都如同《繁花》这样,没有具象的表达。“这种朦胧的视觉感,是一种追求形式的艺术语言,是一种没有临摹、没有模仿的创新,这是我的油画探索。”马杰说。

  他接着解释道,这样的绘画手法不是乱画的过程,而是“解码”“编码”的过程。作画者首先要学会“解码”,即把所看到的世间万物,以融汇了心理体验、个人经历的眼光来解读,再通过笔触的“编码”,把事物呈现为笔下的符号。“这个过程,就是日常所见升华为艺术作品的过程。”

  用生命来表达生命

  马杰的这系列油画作品,95%的创作对象是植物。他说:“植物是有生命的,我的笔触也有生命,我想用生命来表达生命。”

  在绘画类别中,花卉草木被归置到“静物”这一类别之中。“静物”的英文单词是“stilllife”,而这个单词源自荷兰语“stilleven”,意为“静止的生命”。马杰的画,虽然主角都是静物,但一点也不像“静止的生命”,反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这些画作仿佛是马杰内心深处的情感流淌,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他对生命的感悟。从《繁花》的茂盛,到《翠》的深邃;从《生长》的挣扎,到《花间集》的唯美。他这一系列作品无不体现出狂中有细、细中有精的艺术特色。

  “绘画所建立的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两个概念。”马杰介绍,他的油画不仅为了表现自然世界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赋予自然世界以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他列举了画家齐白石的例子:齐白石的画画得好,不是因为他画得像,而是因为他的画表现了他的情感,蕴含了他的生命片段,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在更高境界的艺术层面,评判一件艺术作品好不好并不是以好不好看为标准的。“在创作‘笔触织物’系列画作时,我没有考虑过这些画会产生哪些社会效果,我只想把我对生命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马杰说。

  马杰用笔触的色彩与布局,构建了一个自然界的视觉空间,让画布从平面变得立体。在创作过程中,他并没有参照事物,而是一切从感受和经验出发。“我遵循着绘画过程中的感觉,我就看着一堆花,用不同的感受去表现,这样的绘画才真的具有生命力。”

  艺术永远是未知的

  绘画和作诗一样,有时也讲究灵感的迸发。“偶发的事物,往往具有创新性。”马杰又谈到了毕加索,毕加索在绘画时会去破坏一个已经构架好的画面,“构架好的东西,代表着理性、完善,但它也预示着僵化,毕加索的破坏让原本的构架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这是联想,也是灵感。”

  于是,马杰打破了人们常规的预判。

  在他的画里,花没有瓣,但能让人看见它盛放时的明媚与凋零时的黯然;草没有叶,但看着它的跃动,让人们仿佛能听见风吹过的沙沙声响;甚至是象没有鼻,但通过黑白颜料的叠加混合,大家能看出象的影子……

  “打破常规让艺术有了新的生命力。”这是马杰在创作中一贯追求的,如果一切都定型,那么一切都“死”了,“在艺术上,模仿是毫无意义的。”马杰说。

  从这个角度看,马杰认为绘画是生命的延续,因为“不走寻常路”的画,超越了创作者的自我,代表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样的创作方式和理念,也让马杰更加深信艺术永远处在未知的状态,是随着人的思想随时可变动的。

  正如他所创作的画,打破了生物学、物理学的规律,形成了一种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对话的艺术语言体系。

  黑格尔把社会中的人类不得不熬过的无聊日子称为“沉闷的编织”。马杰的学员李星良评价道,马杰的这类绘画似乎是这种“沉闷编织”的结果。在他身上看不到艺术家性格的两个极端——既没有张扬的个性,也不是抑郁体质。

  “他像个哲学家,一直探索用晦涩的绘画语言表达他对油画艺术对象的晦涩理解,经过多年‘沉闷的编织’,他创造了他的绘画语言,即他独特的‘笔触’。他用他的‘笔触’语言,创作出具有鲜明‘马杰笔触’特征的‘织物’。”李星良如此评价。

  马杰透露,用“笔触织物”的手法画植物,只是当前的一个过渡期,他还将探索更多适合于这种画风的绘画对象,尤其是以传统中国绘画作尝试。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5版:文明红黑榜
   第006版:本省新闻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封面
   第011版:封面
   第012版:海之南
   第013版:海之南
   第014版:文化
   第015版:故事
   第016版:面孔
   第017版:人物
   第018版:讲谭
   第019版:讲谭
   第020版:艺术
   第021版:文化
   第022版:悦读
   第024版:影视
抽象游走的生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