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萌
眼下,各地中小学生迎来暑假。炎炎夏日,外出游泳、戏水,成为不少青少年的休闲方式。然而这其中的安全隐患不容小觑,据多地媒体报道,进入夏季以来,未成年人溺水事故时有发生。惨痛的悲剧一再发出警示,只有全方位织牢暑期防溺水“安全网”,才能防止悲剧发生,守护好青少年的生命健康。
暑期防溺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生命安全万无一失,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显示,因溺水造成的伤亡居我国0岁至17岁年龄段首位,1岁至14岁溺水事故比率超40%。也因此,溺水被称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分析多起青少年溺亡事故,具体原因各异,但都与这几点紧密相关——比如,自身安全意识不强,家长监护不到位,安全教育不深刻,监管防护有漏洞等。尤其暑假期间,离开了学校和老师的约束,青少年自由玩耍的时间随之变多,这也无形中加大了安全隐患。
事实上,为做好青少年防溺水工作,海南也作了不少探索。比如,海南早在2018年,就开始加快推进中小学生“学游泳、防溺水、懂救生”系统教育工程,将游泳教育纳入必修课和“暑假作业”;又如,海南从今年3月起至2025年3月,将持续展开“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4000场电影进校园活动,陆续在全省各市县中小学,放映由省教育厅提供的《中小学生防溺水安全关爱生命》宣传短片。近日,海南省公安厅海岸警察总队第七支队民警通过喊话的方式,向在岸边游玩的青少年进行面对面宣传。一系列举措疏堵结合,并持续深化宣传效果,为预防青少年溺水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防溺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从个人安全意识到家庭监护,从学校教育到社会防护,任何一环存在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防溺水,应持续绷紧安全弦,多方面联动全方位织牢安全之网。一方面,要合力堵住安全漏洞,共同织密防溺水安全网。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父母要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尤其是暑期的陪伴,并言传身教,培育孩子防溺水意识。学校要开展经常性预防溺水等生命安全教育,探索家校联合宣教方式,深化安全教育。相关部门要紧盯危险水域,在江河湖海等重点水域,设立安全警示牌,必要时配置安全防护设施,并进一步加强巡查值守。另一方面,还要联动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安全畅游。比如,可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兴建游泳场馆,引导社会力量建设游泳、戏水场所,支持乡镇选取合适的水域建设安全游泳场所,让乡村的孩子们也有安全游泳的去处。
快乐过暑假,安全“不放假”。防溺水,就是要经常讲、反复讲,天天防、持续防,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守护好孩子们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