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萍
中秋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时就有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此日三秋恰半, 故谓之中秋。”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雅集宴饮、散步赏月、赋诗作画,创作了无数情趣盎然、感人肺腑的诗文和书画作品。今年的中秋节即将来临,让我们搜寻与中秋节相关的书法珍宝,欣赏书法里的中秋。
《中秋帖》:“一笔书”的代表作
《中秋帖》因卷首有“中秋”二字得名,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所书,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这件作品现仅存3行22字,全文无标点,也没有落款,如何断句引发人们的无尽遐想。此帖是否为王献之真迹存在争议。据考,此帖是用竹料纸书写的,这种纸东晋时尚不能制造,北宋时方出现。清人吴升在《大观录》中说:“此迹书法古厚,墨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不少人推测:此帖为北宋摹本,很可能是米芾从王献之《十二月帖》中节临的。尽管如此,此帖依旧极其珍贵,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精品。此帖上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清代乾隆皇帝等人的题跋,且卷前卷后及隔水钤处有宋代至清代的多枚鉴藏印章。
从书法角度看,《中秋帖》用笔劲健挺拔,结体紧密而婀娜,行笔流利,连断往复。整幅字每行坚守中线,行间透气,且气韵贯通,雄浑奔放,有气吞万里之势;在用墨方面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润,变化丰富。最特别的地方在于,书写者运用了“一笔书”的技法,这种技巧使笔画之间气脉贯通,连中有断,断连结合,整幅字疏密有致。唐代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说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王献之率先运用这种技法,在“章草”和“今草”的基础上,将书写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
《中秋诗帖》:借月抒情怀
米芾是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米芾任涟水(今江苏境内)军使期间,经常登临海岱楼,眺望淮河入海的壮观景色。《中秋诗帖》正是他中秋节登海岱楼赏月后书写的一件草书作品。此帖篇幅不长,米芾托物言志,感怀自己仕途坎坷曲折,一身才华无法施展。
《中秋诗帖》是米芾留存于世较为少见的草书作品,笔法率意,牵丝劲挺,凸显了他雍容沉稳、豪放不羁的书写风格。此帖的书写过程颇有意思,他连续将同一首诗书写了两遍,还在两幅字中间的空隙处写下“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的体会。由此可见,性格一向颇为自信的米芾也有谦虚谨慎的一面,亦反映出他认真、精益求精的书写态度。米芾曾在《论草书帖》中言:“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观其《中秋诗帖》,草法谨守晋人法度,明显减少了行书中的跌宕起伏、摆动反转,甚至是连带的用笔,以体现“平淡”与“天真”。尽管如此,此帖仍保留了米芾行书中的提按、露锋等用笔习惯,于“平淡”之中偶露活泼、灵动之态。
《中秋玩月帖》:浪漫且超然
《中秋玩月帖》(“玩”繁体字为“翫”)是明代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感怀中秋时写下的草书作品。此帖与文徵明的《吴山览胜图》合卷,近年出现在某秋拍会上。祝允明此帖为七律诗,诗中“中秋美景当吴苑”“珠帘徐卷烂银光”充满了意趣,浪漫且超然,体现了作者烂漫天真、豪纵奔逸的性格特点。祝允明在此帖题款中提到,此卷乃是为慕静书旧作。据了解,慕静是祝允明的亲家,故此帖应为祝允明的用心之作,艺术水准很高。
《中秋玩月帖》书写技法娴熟,用笔遒劲,气息高古,笔势雄强豪迈,气度不凡。整篇笔法圆润古朴,盼顾自若,纵横之间,骤雨旋风之势扑面而来,行笔酣畅之余,如斩钉截铁,同时又颇有古雅之气。若说字若其人,此帖正体现了祝允明自然、超脱的性情和人生态度。
祝允明在师法黄庭坚、怀素草书上用功最深。他虽个性狂放,却非常注重学习传统,长期临摹古人书法作品,能做到精微、细致,不愧为明代的“临摹大神”。他注重传统的同时,追求书写的创新和变化,博学众家,擅长各体,又能出入变化,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风骨烂漫、洒脱畅达,将草书的表现力推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明代浪漫书风的集大成者。清代王澍盛赞祝允明书法:“有明书家林立,莫不千纸一同,惟祝京兆书变化百出,不可端倪,余见京兆书百数,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
《中秋诗四屏》:独树一帜
看清人赵之谦行书《中秋诗四屏》,会觉得碑味很浓,多刚劲雄浑之气,这体现了赵之谦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此帖是赵之谦的一件力作,是他“以碑入行”书法特色的集中展现。帖的内容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景和诗人对天上仙境的向往,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性。
《中秋诗四屏》为行书,方圆笔法并用,以帖的圆融笔法为主,兼入碑的方切用笔,形成了圆中带方的用笔特点。作者下笔时饱蘸浓墨,达到了沉重酣畅的书写效果;行笔时一改帖学瘦劲、清秀、流美的手法,少提笔,多铺毫。行笔速度舒缓,通篇尖笔极少,基本以藏锋为主,线条紧致,浑厚又富有韧性。为了突出浑厚的特点,赵之谦践行了邓石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的理论,书写过程中兼用枯笔,以丰富墨色变化,表现书写节奏的跌宕起伏。《中秋诗四屏》还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笔法处理方式:为了体现横势,有意将线条横向撑开,在长线的行笔中,如捺笔,一波三折或用圆笔进行书写。
赵之谦是清代一位书、画、印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书画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他的绘画、篆刻、书法皆独树一帜。在书法领域,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实践者,篆、隶、楷、行诸体全面学碑的典范,其魏碑体书风特色鲜明。他开清代“碑体行书”先河,将魏碑刚劲雄浑的特点和帖学行书灵动温婉的风格融为一体,在碑帖融合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在篆刻方面,赵之谦创造性地继承了邓石如以来“印从书出”的创作模式,并开辟了新境界。他并以书、印入画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