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超
74年前的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入朝后的第一仗,志愿军以光荣的胜利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帷幕。后来,这一天被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今年国庆假期,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上映,让广大观众对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有了更多认识。志愿军能在前线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当时海南虽然解放仅半年左右,但也和全国一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从多方面为“最可爱的人”提供支持。
群众集会声讨侵略
志愿军入朝作战后,海南各级党组织抓住有利时机组织时事学习,利用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农代会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宣传志愿军打败美军的战绩,戳穿美国纸老虎的真面目,使广大群众形成了共识。1950年12月8日,海南区党委发出《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的通知》指出,抗美援朝是事关国际形势的大事,望各级党委组织力量、动员群众,开展签名运动,抗议美国的侵略。
海口作为海南岛的经济中心,群众运动的规模最大。1951年5月1日,中共海口市委组织海口各界群众举行集会,隆重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暨海南解放一周年。参加集会的群众很多,他们愤怒声讨美帝国主义的罪行,并在集会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大家一路高呼“坚持支持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打败美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从朝鲜滚出去!”“保卫世界和平!”等口号。游行队伍边走边宣传,道路两边的观众群情激愤。当天晚上,约3000人组成的秧歌队和腰鼓队分别在海口、琼山(今属海口市,下同)街头进行宣传表演。抗美援朝宣传效果很好,走在海口街头,经常能听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等歌声。即便在人口较少、经济落后的白沙县,也有抗美援朝分会组织125个宣传队,到城镇和乡村,通过广播、黑板报、漫画、宣传栏、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白沙一位83岁的老大爷说:“我们要听党的话,搞好生产,彻底打垮美帝!”
至12月,海南全区参加反对美国侵略游行示威者累计达126万余人次,拥护和平公约和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签名共有145万余个,参加控诉会的有81万余人,订立爱国公约的有近82万人。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识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对清除崇美、恐美思想影响,坚定必胜信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场别开生面的擂台赛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海南广大群众踊跃捐款捐物,许多家庭将保存多年或祖传的银元和金银器具拿出来捐献,很多妇女捐出了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镯等陪嫁首饰。1951年6月,海口市抗美援朝分会决定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海口工商界人士踊跃捐献,在完成购买一架“海口市工商界号”战斗机的捐献指标后,又发起了第二次、第三次捐献,截至1951年12月15日,共捐献19.9万元(折算新币,下同)。1951年12月,琼山县东新乡(今属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政府为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支持抗美援朝的积极性,在大铜溪附近的沙豆村搭台举办捐献擂台赛。参加擂台赛的有仲恺村、沙豆村、陶令村、罗烈村、大王村、双坡村、陶朗村等东营渔港一带的村庄。仲恺村代表郭泽林作为擂主在擂台赛现场宣布,仲恺村的捐款额将比其他村庄的捐款总额多1元,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村庄捐款总额是5000元,那么仲恺村就捐5001元,如果其他村庄捐款总额是1万元,那么仲恺村就捐10001元。郭泽林说出这番话后,赢得了现场全体人员的热烈掌声。其他村庄的村民,尤其是家住东营渔港一带的渔民们,捐款热情高涨,大家你1元、我2元,纷纷上前捐款。“1000元,2000元,4000元……”当擂台赛主持人通报不断增加的捐款总额时,台下的锣鼓声、鞭炮声接连响起,仲恺村村民则不停喊“加油、加油”。最终,其他村庄共捐了5000多元,仲恺村则将发动群众捐献的1万元交给了活动主办方。如今,东新乡早已被撤并,但反映出海南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热情的那场擂台赛,在当地依然不时有人提起。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琼东(今属琼海市)、文昌、万宁等县,群众的捐款热情也很高,以购买一架飞机为目标。琼东县人民政府和县反美侵略分会提出该县捐款目标——捐15万元,为志愿军购买一架“琼东号”飞机,最后超额完成任务。当时,文昌刚刚经历了水、旱、虫灾,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为了保家卫国,该县群众积极参加增产节约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文昌四区重东乡(今属重兴镇)一名李姓妇女,丈夫赴朝作战,她在一次捐献会上,将自己结婚时置办的金银首饰全部捐了出去。在她的带动下,当地群众踊跃捐钱捐物,支持抗美援朝前线。最终,文昌全县共捐献了“文昌人民号”战斗机1架、迫击炮1门、人民币31万元、黄金近200两,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斗争。
崖县(今属三亚市,下同)水南乡大旦村妇女纪道年,带领全村50余名妇女开荒11亩,养猪2头,养鸡25只,将大部分生产所得捐献出来。过岭乡(今属三亚市天涯区)黎族妇女董亚文,不但自己尽力捐献,还耐心劝说其他妇女捐出部分劳动所得,在她的带领下,全乡黎族妇女共捐款470元,难能可贵。在经济比较落后的白沙、陵水、乐东等县,群众也积极参与捐献活动,筹款购买的“陵水号”大炮、“乐东号”大炮被运往抗美援朝前线。至1951年底,海南共捐款263.84万元,捐献飞机12架、大炮6门。
增产节约发展经济
为了给前线尽可能多提供物资保障,1952年,海南的抗美援朝运动转入以增产节约为主要目标的阶段。海南纺织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两个星期就完成了过去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机修任务。一些县动员群众修路,群众踊跃参加。乐会县(今属琼海市)原计划用1个月修完的路,由于报名修路人员增多,仅用7天就修完了。修筑海口至榆林公路,海南共动员70万人参加。1952年,崖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为抗美援朝多生产粮食,全年累计开垦荒地2151亩,稻谷产量增加81.5万斤。为支持抗美援朝,大部分群众自觉订立爱国公约。崖县四区罗马村一位叫麦昌奉的阿婆,订立爱国公约后,在自家屋前种了3株葫芦瓜,并精心管理。收获后,麦阿婆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将葫芦瓜挑去九所卖,换回7元钱,她来到乡政府,悉数把钱交到了文书手中。一时,麦阿婆种瓜捐款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开展增产节约活动,有效推动了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海口市工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1506万元,1953年为2055万元,增长明显。琼山县1952年财政收入为183万元,1953年为413万元,增长了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