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亚近百岁古建整体平移“搬家”
月川楼续传奇
  月川楼整体平移时,吸引了一些市民驻足观看。 三亚传媒影视集团记者 李学仕 摄

  平移前的月川楼及其门楼。

  项目施工方供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梦楠

  不动产竟也能“移动”?近日,三亚月川楼“移动”的视频引发诸多关注。视频中,一幢老楼仿佛长了“脚”,在一寸一寸缓缓移动,让人啧啧称奇。

  对历史建筑的平移,是如何实现的?月川楼又是什么楼?为什么要花大力气进行“平移”?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妨走近这栋楼,了解这里的故事。

  月川楼的平移

  事实上,把古建筑物用平移的手段来保护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了。

  上海外滩天文台平移24.5米、河南林州慈源寺整体平移工程累计移动距离近1300米、上粮一站(福新第三面粉厂)不仅平移还顺时针旋转16°……如今,国内建筑物平移数量已达百余栋。

  月川楼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现存建筑主要有两座楼——主楼与门楼,此次平移,需将其移动185米,而且要漂亮“转身”——从原来的朝南,改为朝西北方向。

  “这次平移,就像把豆腐装进盘子,再移动盘子。”在保利天珺项目月川楼及门楼平移项目负责人吴良伟看来,月川楼就像“豆腐”,在“豆腐”下面加个盘子,长距离地移动就会稳妥很多。

  不过,现实中我们用手就可以把豆腐装盘,建筑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吴良伟介绍,迁移需要进行土方开挖、上托盘梁施工、顶升反力基础施工、上部结构加固、原址整体顶升、SPMT拖车安装、新址筏板基础施工以及平移就位连接。

  “其中,开挖土方,设置托换梁,顶升建筑就相当于做出一个盘子。”吴良伟介绍,做好这一步后,就可以把建筑装上SPMT自行式液压平板车,平移至新址,再缓缓将建筑交替降落,最后浇筑混凝土将房子与新址地基相结合。

  听着容易,做起来难,两栋楼要稳稳地移动185米,绝非易事。吴良伟透露,在平移过程中,最难的是保持建筑的平衡。

  首先要将建筑加固。在平移前,工作人员就对建筑上下两层托换结构、门窗洞口进行临时加固,同时,每层设置型钢拉结加固措施,增强横向和竖向稳固程度。

  在控制器的同步控制下,SPMT拖车会平稳地将桥梁结构移动到指定位置。在这一过程中,现场工作人员也会根据已建立的自动化监测体系,实时掌握监测房屋沉降和水平位移情况,保证平移过程中房屋整体安全性。

  月川楼的故事

  建筑物的整体平移,是一项技术要求较高,具有一定风险的工程。对历史建筑而言,平移的审慎程度远大于一般的修缮保护。

  月川楼为什么要进行平移?要了解楼的故事,就不得不提三亚著名的盐商林瑞川,他长期坚持盐业生产,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盐田富商。原来的月川村周围多为林瑞川名下的盐田,为了亲力亲为督促盐田的生产,1933年,林瑞川在月川社区开始修建这座两层小楼。

  在这一时间段,三亚陆续出现了七高小学、平民医院(在今三亚港附近)及月川楼3座现代建筑物。其中,月川楼设计风格独特,融合了崖州传统民居与西洋建筑的特点,且建筑材料全部从香港运来。

  观其人所居,便知其功与力。透过历经沧桑的月川楼,人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当年的富足与辉煌。

  这座两层楼的建筑,建筑面积超500平方米。白色的罗马柱、多边形的阳台、长条形的门窗等线条流畅圆润,诸多西洋建筑的元素吸人眼球;宽敞通透的大回廊,配以洁白的罗马柱,优雅地诉说着往昔的奢华与典雅;现存的一座碉堡门楼上仍保留着瞭望口与射击孔,无声地讲述着主人当年创业路上的坎坷与传奇。

  月川楼也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日军侵占海南岛期间,七高小学与平民医院成为第一次空炸的目标,现已不复存在。可以说,月川楼是目前三亚尚存的最早一栋建于民国时期的现代建筑。

  而经历风雨保留下来的月川楼,却面临着不少的保护难题。

  “期待月川楼能够继续保留,尽可能地恢复到当年的模样。”林瑞川儿子林贻泽曾在接受采访中透露,希望月川楼能讲述三亚的历史与发展,让它成为人们了解三亚建筑历史、三亚盐业发展的最佳窗口。

  他的这一期盼也得到了回应。经过评估月川楼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今年6月21日,三亚市吉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发布一则公示,因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月川楼与周边新的建筑业态违和,在原址不适宜活化利用,故需将月川楼平移。

  “这次平移,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信息,保留古建筑的完整性。”吴良伟透露,后期相关部门将对月川楼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保护修缮,同时完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与利用设施建设。

  月川往事

  一栋楼如果只是钢筋水泥的组合,时间久了总会拆了又建建了却又拆;一栋楼若是融入了时代的印迹,镌刻下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烙印,留住它,就是留住一段往事,传承一段“韵”味。

  对于不少月川老人来说,月川楼代表了一座城市特定时期的文化记忆。

  月川的韵味,有点咸,那也是月川村往事的味道。月川楼的主人林瑞川靠盐业发家,可以说是点点白盐筑起的这一座月川楼。但林瑞川能靠盐业发家并非偶然,靠海吃盐,月川村已有数百年的与盐相伴的岁月。

  如今的月川村一带,明清时期是“临川里”的主村。“里”是明清时期的里甲制度的一个单位,每110户编为1里。1900年纂修的清光绪《崖州志》记载,临川里包括月川、榕根、港门三个村,月川一名之下还有注脚:“原名下村园。”

  海南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正德《琼台志》中,也明确记载了“临川里”,并在“临川里”下方注明是“灶户”,与“疍户”等相并列。

  何为“灶户”?《清会典》中解释,“凡户之别,有民户……有灶户”“各盐场井灶丁,是为灶户”,说直白点,就是“盐灶户”,开荒建滩、煮海为盐。

  月川早期的居民便是定居于临川里的“盐灶户”,以晾晒、贩卖食盐为生,这里的市集也由食盐贸易发展起来。

  不仅是月川,包括附近的几个村子都以晒盐制盐为业。特别是今天三亚市图书馆和白鹿公园一带,便是明代海南岛六大盐场之一的临川盐场遗址。

  灶户虽是固定工作,但日子并不好过,清代有诗人描述他们的生活:“荷锸持帚群相招,笑指池上雪花起。卤淹赤脚红鳞斑,灶下蓬头炊湿烟。”每日蓬头垢面泡在海水里,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历史的条件造就了月川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斤杨桃换两斤陆仔(鱼)”,月川社区的老人大多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在那个困苦的年代,月川村前村后种满了杨桃。

  每当清晨有渔船归来,当地的“月川娘”都会拿着杨桃去卖,她们吃苦耐劳、勤劳肯干,或是就地摆卖,或是上船叫卖,叫的就是这一句:“买杨桃咯!买杨桃咯!三斤杨桃换两斤陆仔!”

  时光飞逝,山河换了模样,曾经的拥挤破旧的“盐灶村”如今成了城市的CBD。当盐田变成公园,当渔船换成游艇,在城市变迁中,也许一个门楼、一栋房子,就能让我们记住那些过往岁月。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专题 关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
   第005版:中国新闻
   第006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刊 礼赞新中国 奋进自贸港·乐城篇
   第008版:聚焦出海 投资澄迈
   第009版:聚焦出海 投资澄迈
   第010版:聚焦出海 投资澄迈
   第011版:聚焦出海 投资澄迈
   第012版:教育周刊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盛放海棠
   第015版:盛放海棠
   第016版:盛放海棠
   第017版:盛放海棠
   第018版:盛放海棠
   第019版:史话
   第020版:人物
   第021版:文化
   第022版:热点
   第023版:海之南
   第024版:话题
   第025版:讲谭
   第026版:逝者
   第027版:随笔
   第028版:影视
月川楼续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