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驴友的深度游
  徐霞客雕像。资料图

  明钟钦礼绘《高士观瀑图》。资料图

  徐霞客游览过的安徽黄山。新华社发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蔚林

  刚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许多人走出家门,畅游于山水之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祖国山河壮丽多姿,古往今来都令人心向往之。

  回顾历史你会发现,如今许多游玩景点和旅行方式,都离不开古代“驴友”的开拓壮举——秦始皇开启帝王游、魏晋兴起沉浸式山水游、元代外国人来华深度游、明代徐霞客“尝鲜”温泉游……让我们一起出发,循着古人留下的足迹,去体验他们所遇见的美好。

  “特种兵”用脚步丈量山河

  旅行是人类探索自然、认知社会的重要途径。早在六朝时期,“旅游”一词就已出现,彼时有诗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根据记载,我国古代的旅行方式有多种类型,比如帝王的巡游、官吏的宦游、文人的漫游、商贾的商游、宗教的云游等。与今人相比,古人的旅途注定没那么轻松,交通不便、前路未知、补给不及时,出趟远门可谓考验重重。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有不少旅游“特种兵”踏上旅程。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为后世奠定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滋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首创天子“巡狩”制度,成为我国最早的“帝王旅行家”。他的足迹,西至秦国西陲甘肃陇西一带,东达山东半岛海边,北到内蒙古九原的长城边境线,南抵长江中下游南部的广大地区,就连人生的终点都标注在了河北沙丘的旅途中。

  如此高频的出行,秦始皇不是为了追求“诗和远方”,而是为了巡视国防、宣德扬威、安定天下,当然,其中也有寻找丹药等其他目的。但不管怎么说,他的这种习惯深刻影响着后世封建帝王的出巡行为——汉高祖刘邦常常外出巡察,考察地方官吏治理情况;唐太宗李世民,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经常出巡地方。

  除了帝王,带着各种任务和追求踏上旅程的官员、名士更是数不胜数。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用13年时间打通河西走廊,勾勒出华夏民族与中亚、西亚诸国交流的网络;唐代陆羽考察茶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都向当地人请教茶道并详细记录,写成世界上首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明代李时珍托病辞职,从湖北、安徽再到湖南,游览了伏牛山、大别山等众多名山,遍尝百草千卉,形成海量札记,最终推出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这些“特种兵”用脚步丈量山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名诗“打卡点”不缺热度

  相较于身负使命的“特种兵”,普通民众的旅行反倒显得轻松愉悦一些。

  唐宋时期,远游的人进一步增多,不少文人、商贾乃至平民百姓在如画的山水中流连忘返。经典的行旅诗(又称羁旅诗、记行诗)不断涌现: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杜甫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被文坛大拿们写进诗作的景点,很快就会成为热门“打卡点”。比如,明末文学家王思任就是在读了张肃的《台游草》后“投袂而起”,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又比如,作为一名经常沉浸于山水之中的超级“驴友”,李白不仅效仿前辈谢灵运,跋山涉水前往会稽故地重游,还特意写诗为此山作旅游“推介”:“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还比如,清代乾隆皇帝在第一次南巡时,就在爷爷康熙的影响下去了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打卡”。回京后,他对此久久不能忘怀,命人按照寄畅园的样子在北京建了一个同样的园子。乾隆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精心复制的“打卡点”,如今竟成为北京热门景点颐和园的园中园——谐趣园。

  至元代,辽阔的疆域、强大的海运和兼容并蓄的政策,造就了一个中外交流频繁的时代,马可·波罗、鄂多立克、伊本·白图泰、尼哥罗·康蒂等西方旅行家陆续到中国旅行。

  在游记中,马可·波罗以热情洋溢的语言描述了中国的繁荣和富庶。其中,他对杭州的描述尤为详细,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并不惜笔墨介绍了西湖美景。马可·波罗等人的游记,像一部部引人入胜的导游手册,在欧洲等地掀起了一股“东方热”,增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朋友圈”这样发才高级

  同时,元朝前后也出现了不少国人出海旅行的壮举。地理学家周达观奉旨出使真腊(今属柬埔寨),在吴哥城旅居近一年,他撰写的《真腊风土记》参考价值很高,后来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另一位航海家汪大渊1330年从福建泉州出发,先后到达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诸地,其撰写的《岛夷志略》为此后的中外交往提供了宝贵信息。

  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无疑掀起了中国传统社会海外旅行的最高潮。这位航海家、外交家,在1405年至1433年间先后7次率众远航,游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等地。他的远航经历和流传下来的《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等,对此后中国人的航海活动,尤其是私人海外旅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文提到,无论是帝王官宦,还是文人墨客,都会在旅行中留下一些诗词或游记。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发的微信朋友圈信息,写成流水账的,就当“晒一晒”自己的旅行经历,写出专业水准的,没准能成为“旅行博主”。

  说到“旅行博主”,就不得不提明末的旅行家徐霞客。在50多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当时全国的14个省级行政区,涵盖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等19个省市。最终,他写成了60多万字的游记《徐霞客游记》。

  这部游记,收录了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以及《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对地质、水文、植物等进行详细记录。如此高质量的“博文”,很难不“吸粉”。

  从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出,徐霞客旅行十分注重沉浸式体验。比如,他在云南深度体验温泉游,不仅在丽江鸡足山用温泉治疗风疹,还在浪穹九炁台用沸泉浸煮鸡蛋,品尝后评价说“味胜于汤煮者”。

  北宋散文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了人们在旅行时购买土特产的场景:“又有托小盘卖干果子,乃旋炒银杏、栗子、河北鹅梨、沙苑榅桲。”其中,仅河北鹅梨,就令曾出使金国的官员范成大、著有《太仓稊米集》的诗人周紫芝颇为迷恋。

  他们迷恋的,是“汗后鹅梨爽似冰”的味蕾体验,更是在旅行中一次次开拓前路、一步步探索未知、一点点丰富灵魂的酣畅淋漓。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专题 关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三周年”
   第005版:中国新闻
   第006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刊 礼赞新中国 奋进自贸港·乐城篇
   第008版:聚焦出海 投资澄迈
   第009版:聚焦出海 投资澄迈
   第010版:聚焦出海 投资澄迈
   第011版:聚焦出海 投资澄迈
   第012版:教育周刊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盛放海棠
   第015版:盛放海棠
   第016版:盛放海棠
   第017版:盛放海棠
   第018版:盛放海棠
   第019版:史话
   第020版:人物
   第021版:文化
   第022版:热点
   第023版:海之南
   第024版:话题
   第025版:讲谭
   第026版:逝者
   第027版:随笔
   第028版:影视
古代驴友的深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