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庆江
在即将举行的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中,法国著名导演吕克·贝松将出任“金椰奖”竞赛评委会主席,这引起人们对法国电影的极大兴趣。事实上,不仅于此,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这更使得中法电影交流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中法合拍电影有一百多部,可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合拍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打开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风筝》开启合拍之路
电影诞生于法国,并在不久后进入中国放映,这使得中国电影与法国电影之间的关系渊源深厚。1957年2月26日,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巴黎人文博物馆向大众介绍了中国电影的基本情况,让更多法国友人了解中国电影,随后,他还将自己对中国电影的理解写入《世界电影史》中。而中法电影交流史上最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莫过于《风筝》的合拍成功。
1958年,中法两国完成合拍电影《风筝》,开启中外合拍之路,从而掀开中外电影交流新的一页。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中外合拍片,具有特别的意义。《风筝》这部合拍片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儿童故事片,主创人员由双方共同组成,由中国导演王家乙和法国导演罗吉利·比果联合执导。这部电影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有着浓浓的中国元素:一群法国儿童,在偶然之中得到一只从中国远渡重洋漂泊而来的风筝,风筝上绘有孙悟空的形象,还有一封来自中国北京小朋友的书信,这激起了他们对中国的好奇之心。梦中,法国小朋友在孙悟空的帮助下游览北京,并和中国小朋友顺利见面。
尽管当时国际环境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友好(尚无一个西方大国和中国建交),但是《风筝》作为合拍片达到应有的高度的确让人钦佩,因为它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主创人员的合作、两国文化的融合。1958年,《风筝》摄制组在北京市区拍摄外景,从而记录下了20世纪50年代景山、北海、天坛、前门外大栅栏的瑞蚨祥商店等。《风筝》合拍成功,成为中法文化交流互鉴的优秀样本。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在访华后说:“艺术和电影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两国外交,中法合拍电影《风筝》已上映15年,为两国建立起了深刻的人文交流和友谊的纽带。”2004年,法国演员文森特·佩雷斯到中国宣传新片《芳芳郁金香》时动情地说:“对中国的最初印象,就来自《风筝》,看完以后就决定一定要到中国走一走。”
1964年,中法两国正式建交,成为轰动世界的重磅新闻。自此以后,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更加深入。长期旅居法国的荷兰籍导演伊文思早在1938年就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从而成为宣传中国抗战的重要影像文本,对其他国家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抗战起到相应的作用。1973年,伊文思应中国政府邀请再次来到中国,参与拍摄纪录片《愚公移山》。尽管由于特殊原因,两国并没有实现合拍,但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中方机构为伊文思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因此还是有较多的“合拍”元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使得中法合拍片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87年,由中国导演张暖忻和法国导演雅克·道夫曼联合执导的电影《闺阁情怨》(又译为《花轿泪》),讲述了一个旅法钢琴家的生平,其中有句台词“你会成功的,但你与谁分享呢”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1988年,中、法、意等多国合拍的电影《末代皇帝》更是夺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摄影等多个奖项。
“协议”提速中法合拍片
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与法国文化部共同签署了《中法电影合拍协议》,从而使得中法合拍电影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再次达到新的高峰。按照协议,只要被认可为中法合拍片,即可在两国均被视为“本土片”,不占进口买断片名额,也不占用分账大片名额。投资上,两国任一方都不能低于20%的比例;制作模式上,中国为主的团队里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法国人,法国为主的团队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人。协议内容,使得中法电影“合拍”具有更刚性的规定,使其真正意义上担当起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豆瓣、时光网数据显示,在“协议”生效后,中法合拍片明显升温,达到年均6.6部的峰值,远高于2010年之前的年均2部。而在2014年第一批中法合拍电影项目公示后,两国合拍电影数量进一步增长。从2010年到2023年期间,至少有95部中法合拍片,其中不少精品力作,且多以中国故事为主,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从而实现了文化国际传播的提速。
王小帅导演成为“协议”之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拍摄了影片《我11》。这是一部从文本上看不出合拍痕迹的影片,但事实上影片的大部分后期都是在法国完成。随后,王小帅再次推出第二部中法合拍片《夜莺》(与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合作),尝试用法国式浪漫来讲述中国百姓的惬意生活,并于2014年先后在法国和中国上映。由于时逢中法建交50周年,这部影片格外受到关注,并在国际上获得多个奖项。
《狼图腾》是中法合拍的一部冒险剧情片,改编自中国小说家姜戎的同名小说,由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中法多名知名演员主演。因为强强联合,这部影片最终在国内获得6.97亿元的较高票房。
《夜孔雀》是中法合拍的一部文艺爱情片,由戴思杰执导,于2016年上映。这部电影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们从巴黎到成都的别样情感故事,一方面充满法式浪漫理想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彰显浓烈鲜明的川蜀文化,既有人员的融合,也有文化的碰撞,较好地体现了合拍片的初衷。《夜孔雀》曾入围第40届蒙特利尔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中国电影金奖。
《江湖儿女》是由贾樟柯执导的一部中法合拍片,讲述了男女主人公跨越17年的爱恨情仇,很有生活质感。影片在2018年上映后曾入围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在众多的中法合拍片中,有25部作品先后在戛纳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英国电影学院等赛事上累计获得200多项大奖或者提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著名影人纷纷参与中法合拍
相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拍片而言,法国的文化包容性较强。在中法合拍片中,法国对于是否有法国演员或者法国元素,对于“完全”“完整”讲述中国故事持相对积极开放的政策,这使得很多中法合拍片呈现出地道的中国故事,甚至让人感觉到往往“以中国为主”。因此,中法合拍片已经成为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也必将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法合拍片以现实题材为主,在讲述完整的中国故事的同时,又比较注重国际化表达,从而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而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又使得中法合拍片能够获得西方的情感共鸣。比如王小帅的《我11》就是典型的中国故事,它通过一个11岁孩子的视角来讲述20世纪70年代末内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彰显了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具有世界的共通性。即使是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狼图腾》也是标准的中国故事,但是,“爱护朋友、尊重敌人”又能获得世界认同。因此,中法合拍片讲述的中国故事,又一定程度上具有世界故事的共通性。
也正因为法国对合拍片持有较大的包容性,再加上以细腻、浪漫著称的法国电影和以传统、理性为主打特色的中国电影的结合,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切片,这使得中国著名影人多有参与中法合拍片。比如,从演员的角度看,巩俐、刘烨都至少四次参与中法合拍片的工作。巩俐先后参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画魂》《唐山大地震》《2046》等多部中法合拍片的表演;刘烨则参与《紫蝴蝶》《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夜孔雀》《熊猫月亮》等中法合拍片的表演。
作为影片主导的导演们,也都看好中法合拍片,并纷纷参与其中进而奉献佳作。比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其后期大多是在法国完成的。王家卫的《花样年华》、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娄烨的《花》、贾樟柯的《山河故人》等都是中法合拍片的典范,纪录片导演王兵更有7部以上的中法合拍作品,这些合作实践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展开电影合作提供了相应的经验。当然,既然是中法合拍片,其中更有很多的法国影人主动参与合作。中法合拍片,既是中法文化交流实践的产物,更是中国国际传播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