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系战国平原君赵胜门下一名普通食客。 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赵,王命平原君赵胜赴楚求救,但需要二十名随从却只得十九人,毛遂便自告奋勇要求跟随。最后因他的胆识和辩才成功地帮助平原君达成了挽救赵国的任务,从而流芳百世。
毛遂自荐无异如今的求职,都是向用人方主动推荐自己的才能,当下的求职者们往往也乐于用“毛遂自荐”来自勉,但他们却忘记了这个典故中的几大关键要素:
毛遂无疑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但他却甘于在平原君家吃了三年的闲饭,“默默无闻”到连主子都忽略了他的存在。人人都恨不能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当下,隔三差五抱怨顶头上司如何“二”到家,三天两头计划着跳槽,如今的职场中有几人能有这份淡定从容?!
当平原君怀疑毛遂的才华不愿意让他跟随前往时,毛遂却以“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的真诚说服了平原君愿意带他前往,且对另外十九个名气很大的食客“相与目笑之”的讥笑视而不见。这份不亢不卑“以观后效”的气度,跟如今职场上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相互攻讦锱铢必较的“杜拉拉”之流岂可同日而语?!
当平原君与楚王的谈判“自日出迄日中不决”,毛遂不顾楚王的怒叱依然按剑而上,这份不畏权贵置生死于度外的胆气,几人能及?!要是没有这份胆气,毛遂也就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自然也无法验证自己的才能了。在我看来,面对不见刀光剑影的平常日子,胆气,更多的是对生活的包容和忍耐。面对挫折,能坦然面对者,便是“大英雄”。
更为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毛遂最后并非靠逼迫楚王而达成使命,而是靠自己“强于百万之师”的“三寸之舌”以理服人,对楚王晓以利害而令其心悦诚服。要是没有这份“真材实料”的才华,即便把剑架在楚王的脖子上,毛遂的使命也是无法完成的。攀龙附凤的“绣花枕头”可得一时,要长久,怕是万难。
任何时代,自荐成功的前提条件,必须得有“真材实料”。否则,即便你天天窜到盖茨、奥巴马面前说自己多优秀,他们怕是也不会给你份工作。我想,这也是为何历来自荐者无数、史上只有一个毛遂的真正缘故。
缺乏“内功”的盲目自荐,到最后,只能是在“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感叹中自怨自艾罢了。要想“毛遂自荐”成功,要想成为职场“千里马”,在自己心急火燎地开始“自荐”前,最好先学学那个“自荐”前的毛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