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袁宇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站在这头13米长的须鲸标本底下,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庞然大物所带来的压迫感。近日,在位于琼海潭门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以下简称南海博物馆)里,别开生面的“南海鲸灵——馆藏鲸类标本展”吸引了不少观众关注,其中高悬馆内上空、作出遨游姿态的庞大须鲸标本更是特别“吸睛”。
这套须鲸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大自然馈赠给海南的礼物。2020年4月,一头体长13米的须鲸在澄迈县桥头镇附近搁浅死亡。南海博物馆历时近半年,利用这头须鲸的遗骸制作了一套须鲸标本(包含骨骼标本与剥制标本),向更多人科普南海生态、南海资源与南海文化。
体长13米的“馆宝”
“它是我们馆的‘馆宝’。”带领记者参观“南海鲸灵——馆藏鲸类标本展”时,南海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人员朱伟指着“遨游”的须鲸标本自豪地说。须鲸标本黑白相间,黑色的上表皮看起来十分紧实,白色的腹部勾勒有黑色的纹路,口部有鲸须板。
在这个长达13米的巨大标本下,人显得十分渺小。经过专家鉴定,这头死去须鲸的具体种类应当是鳀鲸,一种生活在深海的鲸类。科考发现,在我国北部湾与南海海域均有鳀鲸生活。
实际上,观众们看到的“遨游的鲸”,只有外部的表皮来源于鲸,内部以泡沫填充而成。朱伟介绍,鲸尸被发现时已经腐败,表皮分散成几块,后来经过缝合、修补纹路,再经过防腐处理,最后填充泡沫才制成现在人们看到的标本。
位于剥制标本正下方的,是须鲸的骨骼标本。这个骨骼标本使用钢管将须鲸脊柱串联起来,完整度非常高,关节处以及肋骨等使用钢钉连接,手骨处使用胶水粘合。骨骼下方设置了若干托台支撑,完整的骨骼无声诉说着须鲸生前的故事。
南海博物馆在设计鲸展时,还特意安装了模拟鲸的声音的装置,能够模拟须鲸、齿鲸等鲸类声音,声音成色不同,各有奇趣。据介绍,鲸通过声波传递信息,人类无法完全接收它的频率,无法听见其中的部分叫声。
朱伟表示,“这套鲸标本在全国博物馆中都很罕见,价值非常高,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表皮及骨骼保存完好,另一方面则是鳀鲸的稀有性。”事实上,这也是南海博物馆首次制作大型标本。从2020年4月发现鲸尸,到2021年10月完成布展,其中鲸标本的制作过程就耗时近6个月,再加上布展,整个过程历时近一年半。
除臭是制作标本第一关
“这个标本的制作过程非常不易。”朱伟说,人们发现时,鲸尸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腐败现象,“这给制作标本带来了一些操作性困难,时效性要求更高了。”
朱伟还记得自己初次见到鲸尸的场景,“那天下着大雨,鲸尸刚从沙坑中挖出来,生物组织腐败严重,有的地方已经能够见到骨骼,沙坑里混着雨水与鲸尸,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很难闻的腐臭味。”
臭味有多浓?“很多现场工作人员都把那天的衣服扔掉了。”朱伟说,“专业标本制作工作人员戴上口罩,用工具把骨架上的腐肉去掉。但是,戴着口罩也挡不住那股令人窒息的臭味。”
由于鲸的个头太大,加上腐败严重,工作人员只能将鲸尸分解剥取有用的部分,比如骨架、表皮等,大部分的生物组织继续掩埋处理。因为这个原因,鲸的内脏无法制成标本。
就这样,工作人员在海滩上连续工作了3天,才将这头须鲸解剖完毕。因为臭味太浓,好不容易才找到一辆愿意运输鲸骨与皮的货车,将它们拉到位于琼海潭门的一个仓库。
南海博物馆以每月1万元租下一个仓库,原本打算在此存放、制作须鲸标本。但是,由于味道太难闻,仓库主人后来不愿继续出租。这也让南海博物馆下定决心修建一个标本制作车间。
不久,该馆工作人员带着鲸骨与皮回到博物馆专门建设的标本制作车间,在这里开始进入须鲸“新生”的第一步。他们使用高压水枪,一节节仔细冲洗所有骨骼,将其中的生物组织清理干净,然后又通过晒干等方式初步处理,对鲸的骨骼与表皮进行药物防腐处理,以便让它保存得更久。
为了确保展览效果,工作人员又结合须鲸的自然生物色调,为它的外皮修补色彩,将一些原本比较暗的颜色稍微调亮,还为它定制了专门的展览支撑装置,最后才呈现出人们现在看到的须鲸标本。
标本制作完成后,后续的维护保养也少不了。据介绍,工作人员会定期检查,看标本外形是否变形、颜色是否变色,并定期除虫,以免滋生的虫卵破坏标本。有时,还需要对标本进行补色,只有良好的维护才能让标本更长久地保存下来。
鲸的“新生”
在南海博物馆中,13米长的须鲸剥制标本高悬空中,栩栩如生,仿佛仍游弋在水中。几乎每个前来观展的观众都会掏出手机,与这个庞然大物合影。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关心海洋生态和海洋环境。”朱伟表示,我省的鲸类展览较少,形式上的创新也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观展,“周末很多家长会带孩子来观展,我们也为此精心准备了很多科普知识环节。”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这头须鲸的“新生”。
经过研究初步判断,这头须鲸的死亡原因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事实上,误食海洋塑料碎片,对于鲸等海洋生物来说有极大危险。塑料碎片可能造成肠胃阻塞,尖锐的碎片还可能刺穿肠壁,甚至还会因腹中满是无营养的塑料而产生假饱现象,导致鲸不再进食而饿死。
有关人士表示,希望通过展览能让人们更重视与动物的和谐共处,同时也希望在海边生活的人们能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海洋生物救助知识,必要时为搁浅的海洋生物提供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