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1年11月08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志摩:
毕生行径都是诗
泰戈尔(中)访华时,徐志摩(右)与林徽因陪同。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照。
徐志摩
《新月》月刊封面。
徐志摩诗集《翡冷翠的一夜》。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杨道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地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一首《再别康桥》,几乎是个中国读书人都能随口吟咏。这首诗如今也成了中英两国在文化上最富有诗意的联系,英国剑桥大学甚至在他们国王学院的草地上为徐志摩和他的这首诗立了诗碑,白色的大理石上刻着《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直到去世都是青年,年仅34岁。后世坊间津津乐道于他的两段婚姻、三个女人和那几首口耳相传的爱情诗,那个怀揣着救国梦想渡海、以政论文章针砭时弊的青年,却渐渐地被隐去了。

  今年11月,是徐志摩90周年忌辰。我们暂且把他的八卦放下,看一看这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的34年人生。

  硖石少年以实业报国的理想

  1897年1月15日,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徐氏祖屋“徐慎思堂”,徐志摩含着金汤匙出生。那天,一场大雪不期而至,望去白茫茫一片,仿佛为伴其而来。

  徐志摩的祖上是商业世家,以经营酒酱业起家,富甲一方。他的父亲徐申如作为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是硖石商会会长,创办了钱庄,后又开设了人和绸布号,积累了很高的声望。徐志摩为家中独子,本名徐章垿。他自小过着优渥的生活。整个徐家都对这个孩子寄予了厚望,不舍得让他受一点儿委屈。

  徐志摩以新诗著名,但他的少年时期接受的其实是非常传统的私塾教育,他的桐城派古文和辞赋写得很好,被硖石人誉为老师张仲梧先生的古文高足第一。他就读的硖石开智小学原位于西山下的白居易祠内。徐志摩的诗思也许就是在这江南的山水之间陶冶而启发的。

  在徐志摩的眼中,家乡犹如仙境,一直存放在他心里。1926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散文《想飞》,即是少年时硖石东山的景色在他记忆里发酵的杰作,鼓动他飞出家乡、飞向世界、飞向天空的梦想。1918年,他真的要飞了,远赴美国求学,在走之前,徐申如给儿子改名为徐志摩,希望他“志可摩天,修德成器”。

  这期间,最让徐志摩流连忘返的是硖石山间的清风明月,古寺清泉。他从外地回家时,喜欢住在西山上的古庙或东山下一座名为“三不朽”的祠堂里,甚至和山上的乞丐交上了朋友,给他们送酒送衣服和吃的东西,和他们聊天。他还曾经以东山为背景写过三首诗(《东山小曲》《盖上几张油纸》《一条金色的光痕》),三首诗都表达了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徐志摩曾说:“在24岁以前,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这位汉密尔顿,是美国开国元勋、首任财政部长。他是一位政治家、社会领袖。由此能看出徐志摩年少时的理想。他以汉密尔顿为目标,是想从经济入手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实业报国。为此,他还取了个英文名“汉密尔顿·徐”。

  一弯新月照东西

  徐志摩到美国后,进入伍斯特城的克拉克大学历史系就读。在这里,他的爱国热情被点燃了。1918年11月,当一战胜利的消息传来,美国人涌上街头欢呼庆祝,发自肺腑地为国家骄傲。徐志摩初到异邦就旁观了这一幕,感触颇深。之后没多久,他听说有一个留学波士顿的中国学生建立了爱国组织国防会。于是,他约了好友前往波士顿,在哈佛大学待了3天。其间,他顺利加入国防会,结识了吴宓、赵元任及梅光迪等中国留学生。1919年,他进入汉密尔顿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专攻政治学。他开始对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兴趣。1920年,他以毕业论文《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结束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日子。为追随哲学家、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伯特兰·罗素,他决定去英国剑桥大学研究院读博士。

  彼时,徐志摩朋友圈中既有狄更生这样的大作家,又有知识界领袖迪金森、激进学者欧格敦这样的社会活动家。1921年,徐志摩在狄更生介绍下,进入剑桥大学就读。同年10月,他从欧格敦处拿到了罗素的住址。他立刻写信请求见面,很快如愿以偿,从此成为罗素家中的常客。

  1922年8月,他突然决定回国,并放弃了博士学位。这背后的原因,有传闻中的追寻林徽因的脚步,另一个则是因其恩师梁启超有一个“中国的文艺复兴”计划,需要他回国相助。回国后的徐志摩,住在北平石虎胡同7号,负责处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新月社的英文信件。工作之余,他就带着皮包四处投稿,逐渐在新文化运动后群雄割据的格局中打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非常大的一个文学社团,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它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来发展为俱乐部。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人。社名是徐志摩依据泰戈尔诗集《新月集》而起的,意在以“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后来徐志摩又参与筹办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而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闻一多、邵洵美等人。除《新月》月刊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

  新月社的诗人们努力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相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的表现”,努力追求诗歌“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然而,这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分量如此重的一个文学社团,在1931年11月,因其发起人和骨干徐志摩机坠遇难,该社活动便渐渐地衰落了。

  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生命水

  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刊载了一首名为《再别康桥》的诗,作者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在1920年10月—1922年8月期间,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其实是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罗素家中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然而,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往日的生活图景一幕幕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他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百感交集,便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感受。

  这首诗后来收入《猛虎集》。“康桥情节”几乎贯穿于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至今仍是传颂率最高的新诗之一。

  徐志摩出身巨商名门,又在剑桥那样贵族化的学校受到深刻熏陶,他的思想性格自然是复杂的矛盾体。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感召、对于西方文化的向往、深入频繁的中西交往活动、活泼好动的个性和广泛的社交生活,造就了徐志摩开阔的世界性文化视野。他的性格单纯、热情、冲动,思想驳杂、浮泛又多变化,既执着于对理想的追求又不免常常失望和痛苦,但始终不失快乐的基调。朱自清曾说,徐志摩“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徐志摩也如此形容自己的性格:“我的心灵的活动是冲动性的,简直可以说痉挛性的”。

  徐志摩融通中西,他是追寻真善美最涤虑洗心的北洋人。1931年10月29日,徐志摩决定和外交官顾维钧一道,乘张学良的专机南下。此前因顾维钧一再延期,徐志摩不得不在北平逗留了12天。这12天,他几乎与北平的好友都见了面。熊佛西后来回忆说:“记得正是深秋阴霾天气,北风呼呼地刮着窗纸,落叶纷纷在院内卷起。熊熊炉火,一杯清茶,我们互谈心曲,他说往事如梦,最近颇想到前线去杀敌!他恨不能战死在沙场上!他什么样的生活都已经历,只没有过战场上的生活!他觉得死在战场上是今日诗人最好的归宿。”

  回到上海的徐志摩,于11月19日清晨乘“济南号”飞机再赴北平,终因飞机误触山头而遇难。他的朋友蔡元培给他的挽联上如是写着:谈诗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004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5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6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7版:专题
   第008版:中国新闻时政
   第009版:中国新闻时政
   第010版:中国新闻时政
   第011版:广告
   第012版:世界新闻综合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封面
   第015版:封面
   第016版:封面
   第017版:封面
   第018版:新知
   第019版:自然
   第020版:史话
   第021版:人物
   第022版:乐活
   第023版:艺术
   第024版:文苑
   第025版:悦读
   第026版:随笔
   第028版:影视
毕生行径都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