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梦瑶
如果你喜欢逛展会,在海南,完全可以从年头逛到年尾。但能让“上至八十老翁,下到三岁幼童”都感兴趣的,恐怕并不多。
冬交会算是一个。
数据为证:过去5年,5届冬交会累计吸引人流量超160万人次。12月14日,第26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开幕首日,便迎来人流量2.5万人次。
年年约,岁岁聚。已经办了26届的冬交会为何逛不腻?透过这一“超级菜篮子”,我们能看到海南农业的哪些变化?今年又有哪些新亮点?
老展会,为何一办就是26年?
作为海南最老牌的展会之一,冬交会为何一办就是26年?
一个“冬”字,凸显独特性。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海南最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凭借这一独特优势,冬交会成为全国唯一的热带农业品牌展会,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一个“交”字,赋予生命力。农业会展是农民拓销路、寻商机、铸品牌的最好平台。从“卖不出”到“卖断货”,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每年参展,农民们收获的既有鼓起来的“钱袋子”,更有新思路、新技术、新朋友。
可以说,冬交会既是展示交易的大会,更是交流互鉴的盛宴。
对于百姓而言,“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老百姓关心自己“菜篮子”拎得稳不稳,“果盘子”能否更丰富。作为展示海南“三农”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冬交会年年花式“上新”,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优质农产品,无疑“最抚凡人心”。
对于政府而言,“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海南自贸港80%的土地在农村、60%的户籍人口是农民、20%的GDP来自农业。“三农”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自贸港建设成效,而冬交会则是一个重要推手。
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百姓餐桌。如此紧密的联结,让人年年对冬交会翘首以盼。
年年变,如何经久不衰?
1998年,海口DC城4楼,一摞摞沾泥带土的尖椒、茄子、芒果和椰子被摆上了货架。
这是第一届(海口)全国冬季农副产品交易会的举办场景。尽管相当“稚嫩”,但在彼时海南农户四处苦寻销路的背景下,展会依旧人气爆棚。从挨个递名片到尝试网上交易,海南农民在这一时期摸索出“订单农业”的经验。
将会场从百货商场搬到专业场馆,是在2001年。
也是自这一年开始,冬交会一步一个脚印,越办越有新意——
从“中国”到“国际”,从“海口”到“海南”,几次易名的冬交会“打开门”办展,逐渐从区域性的农产品交易会成长为全国乃至国际性的农业盛会,也让海南农业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从瓜果蔬菜、农资农机农技到跨境电商、休闲农业,再到推出“海南鲜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展品”一年比一年丰富的冬交会,见证海南农业的转型升级与“链式发展”。
从产销对接、品牌推介到直播带货,再到推出全年365天永不落幕的“数字冬交会”,办展专业程度逐年提升的冬交会,不断玩出新花样,正持续推动展会经济的“流量”变“留量”。
年年岁岁“会”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
经久不衰的冬交会,在积累经验中成长,在不断探索中创新,规模越办越大、展品越来越丰富、人气越来越旺,折射出农业的活力、市场的潜力、交流的魅力,也让人们看到了“菜篮子”里里外外更多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说,海南农业的昨天、今天与未来“长什么样”,透过冬交会都能看见。
新气象,老展会如何更好逛?
都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海南人而言,冬交会的热闹光“看”可不够。
三亚的芒果、澄迈的牛肉干、五指山的野菜、琼中的蜂蜜,以及来自岛外的特色农产品……每年年末开幕的冬交会,一次性将万种“新奇特”农产品摆上桌,就像是一场置办年货的购物狂欢。
又是一年好“丰”景,今年,26岁的冬交会更是格外好逛——
更“高级”。“特装率”是衡量展会品牌质量和档次的重要指标之一,过去,“专业不足、小贩来凑”的玩笑话便常被用来吐槽展会小型摊位占比大。而今年,冬交会特装展位设置率100%,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特装展位全覆盖的农业展会。
更“洋气”。希腊的橄榄果、马来西亚的咖啡、巴基斯坦的茶叶……一站买遍全球好物,在冬交会成为现实。今年,展会不仅有26个国家以及60名行业国际组织代表参会参展,更首设主宾国、主宾省,并新增国际优品馆,国际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更“吸金”。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2000余家企业参展,专业采购商数量较去年增长近3倍,意味着今年的冬交会又将是供销两旺。譬如海南农垦馆开馆仅4小时,旗下企业便签下8000万元大单。
冬交会上的“新气象”当然不止于此。
除了“数字冬交会”升级“云展示、云直播、云成交”功能,本届冬交会还举办了热带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并借鉴演唱会经济模式,与中免集团海口三家免税店、全省22家共享农庄、“数字冬交会”线上品牌开展享购联动,“宠粉福利”以及“折上折”等优惠活动。
透过不断推陈出新的冬交会,我们可以看到海南“三农”领域朝气蓬勃的新动能、新生机,也能感受到海南同世界分享农业新机遇的强烈愿望。我们也期待着,随着冬交会上的“新品种”“黑科技”齐发,市民的“菜篮子”装得更满,农户的“生产力”再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