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2月19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墨韵东坡 风雅千年
东坡雕塑。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黄州寒食诗帖》局部。资料图
《宝月帖》。资料图
《洞庭春色赋》局部。资料图
北宋苏轼《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合卷(一级甲等文物)。 故宫博物院藏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 李玉萍

  编者按

  正在海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的“宋四家”(苏、黄、米、蔡)书法真迹更是赚足了眼球,苏轼的《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稳稳占据“C”位。  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中总结书法流变时说:“晋人之书取韵,唐人之书取法,宋人之书取意。”意为宋书更强调书法的精神本质,即直抒胸臆、展现个人意趣。苏轼的书法和他开先河的文人画一样,展现了他真挚宽博、潇洒不羁的性格特点。被喻为“石压蛤蟆体”的苏轼书法风格特点是什么,其书风是怎么形成的,后人为何喜欢临摹他的书法?本期《海南周刊》封面报道“墨韵东坡”带您了解苏轼与书法的故事。

  一代文豪苏轼曾被贬琼州,居儋三年。从他登岛之初悲叹“何时得出此岛耶”至“我本儋耳人”,短短三年,从一个迁客,到视自己为“儋州本地人”。如此强烈的转变,可见他对儋州的深厚感情。日前,“苏轼主题文物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展,332件/套苏轼及相关或同期的文物越海而来。跨越千年,东坡 “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此次展品中,苏轼书法《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题王诜诗词帖》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国家一级甲等文物,使我们有幸能近距离观赏到苏轼的书法真迹,品味其书法艺术之千年风雅。

  追古觅意趣 铸新各成家

  苏轼家学深厚,自少从父学书,天资聪慧且勤勉努力,宗法晋唐,追古摹古。苏轼曾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从中可以读出他对魏晋法书的敬畏及对张、索、“二王”等前贤们的追慕。细品苏轼之书法作品,他对唐人的书法也是极为推崇的,其书法作品中的用笔、结字不仅能看到《兰亭序》的影子,还有李邕、颜真卿、徐浩、杨凝式等人的书法笔意。其弟苏辙语:“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苏轼的书法追古觅意趣,创造性地写出了别开生面、不激不厉、游刃有余的“苏体”。

  苏轼博学的知识、豁达开朗的性情,使当时很多文人墨客乐于同他交往,并成为挚友。多人深受他的影响,在艺术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并成为一代大家。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当数黄庭坚和米芾等人。

  苏轼和黄庭坚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黄庭坚书法风格学古而不泥古,尚意抒情,独辟蹊径。字体结构上将点线两极分化并对比穿插,强化视觉效果,开辟出黄书长枪大戟的书法风格面貌,独成一派。清朝书画家笪重光说:“涪翁精于禅说,发为笔墨,如散僧入圣,无裘马轻肥气,视海岳眉山别立风格。” 公元1078年,苏轼 《答黄鲁直书》回复,“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胜。”当时苏轼已经名动四海,黄庭坚不过是崭露头角,可见苏轼是何等赏识黄庭坚,自此二人惺惺相惜。苏轼去世之后,黄庭坚在家中高悬东坡画像,每天都躬身献香,并作诗追忆往昔:“观十年前书,似非我笔墨耳。年衰病侵,百事不进,唯觉书字倍增胜。复于范君仲处见东坡惠州自书所和陶令诗一卷,诗与书皆奔轶绝尘,不可追及,又怅然自失。”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对师友的缅怀。

  苏轼与米芾绝对算是知己。苏轼被贬黄州时,米芾前往拜访,两人推心置腹,畅谈书艺。自此,米芾 “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米芾的书法夸张变形了二王书法平正温和的结体,造势求异,成就了米芾“沉着痛快,风樯阵马”的书风,走上了一条通向书法大家的道路。两人在绘画意境上,亦意趣相同,苏轼讲求 “简古”“淡泊”;米芾则推崇“平淡”“高古”。生活中,两人也经常交流。据传,米芾曾询问苏轼:“大家都说我颠,你觉得呢?”苏轼给出了一个令人玩味的回答:“吾从众。”这个简单而又有深意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米芾在历史中的地位和评价,也彰显了苏轼认可米芾与众不同的地位和独特的才华。

  人生精彩 笔法丰腴

  苏轼的人生,作为文人士大夫,诗词豪放,性情豁达。艺术里的东坡,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君子六艺无所不晓。他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多,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散发着不同的熠熠之光。据记载:“苏公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一体,卒之学成而已。”苏轼书风真正达到成熟稳定,是他中年以后,尤其是贬谪黄州之后。

  中年时期的东坡,一纸《黄州寒食诗帖》,成为最精彩的人生之笔。此帖书法上笔法浓厚,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气势不凡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境界。此帖最能体现苏轼的“尚意”精神,使书法与内容、情感、意境完美融合,是书法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元代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的上乘之作,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苏轼早期的书法风格同样是独特的,《宝月帖》书于1065年(治平二年),时年苏东坡近30岁,此帖为行书四行,四十二字,是写给友人的一纸信札。丰腴,是自古公认的苏轼书法艺术最直观的特点,这一特点贯穿了他书法艺术的始终。《宝月帖》同样有着鲜明的丰腴特色,此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每字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穿,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苏轼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韵致风格完美吻合。

  苏轼晚年代表作《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此二赋以古雅取胜,笔体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笔墨表现得老练,意态闲雅,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丰腴特点。其书风宽博大度、淋漓酣畅,突出了苏轼晚年豁达的心境。此“二赋”为苏轼书法的成熟样式,笔笔圆厚又不见锋芒,势内敛而气飞扬。“二赋”整体上,笔画的墨色油亮,从此件作品中也能看出苏轼在作书时,对墨色的重视和精到的理解运用。《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手卷现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书无意于佳乃佳

  苏轼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主要的特点为结体扁平而笔画舒展,有隶书的形意。变化上大小错落又轻重相济,错落盈让,极具韵律感,又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情感表达充分。着墨上丰润,几乎没有枯笔和飞白。表现上呈柔美天真、文质彬彬之气息,总体来看笔法娟秀、韵味深厚,呈现出一派书卷之气。

  他在论书诗中说:“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意思是说,即使容貌姣好的佳人也有皱眉头的时候,即便是椭圆的,对璧玉的美有什么妨碍呢?这句话体现了苏轼的书学精神和书法审美,肯定了所谓的“丑”,拓宽了传统书法审美的外延,也打破了晋唐以来书法平和中正、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趣。纵观书法史,尤其是早期的甲骨文、金文都是从朴拙开始的。朴拙的特质是中国书法骨子里存在的。艺术的最原始形态、最趋于生命本质的状态是朴拙的。很多人觉得他的字歪歪扭扭的,不好看。而正是这种“书无意于佳乃佳”,不计较书法的工拙、丑妍的得失,在创作上追求最大自由的书学观点,确定了宋人“尚意”之立论根基,顺应了当时时代的要求和风尚,使苏轼成为 “尚意”书风的中流砥柱。

  苏轼的书学观主要是告诉人们一种书学思路,让人们通过自己对古人的理解去把握古人的书法,然后在实践中融入自己的个性,最终使人们能够自出新意。苏轼作为宋代书坛继往开来的书家,一方面继承了唐代的法度和雄浑豪迈的风度,另一方面又摆脱了“唐法”的束缚,在创作中融入己意,开宋代 “尚意”书风。“尚意”书风的兴起,标志着书法从追求工整规范的形式转向更加注重个性和情感表达、更富有文人审美情趣的“尚意”艺术形式。苏轼作为这一转变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景仰,并将继续被后世景仰。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时政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本省新闻关注春运
   第005版:本省新闻关注春节假期旅游
   第006版:新海垦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世界新闻
   第009版:海南周刊
   第010版:山海识东坡 墨韵千年
   第011版:山海识东坡 拓见东坡
   第012版:山海识东坡 苏粉千秋
   第013版:山海识东坡 砚痴佳话
   第014版:海之南
   第015版:话题
   第016版:鉴藏
   第017版:艺术
   第018版:话题
   第019版:艺术
   第020版:逝者
   第021版:悦读
   第022版:随笔
   第024版:影视
墨韵东坡 风雅千年
宋朝书画“意”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