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辰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带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医历史悠久,其起源具体时间早已不可考证,人们或是溯源至巫觋,或是托名于黄帝,千百年来,一代代的中国人向这自远古而来的神秘与智慧表达着敬意。
虽然无法为中医溯源,中医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发展着,一部部的医学典籍便是其见证。早在“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里,就已经隐含着归纳整理经验,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尝试,古籍中所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正是中医筚路蓝缕之时的生动呈现。此后汇天地之道,合五行之义,融百家之学,有君臣佐使之别,则又灌注了多少医家的心血。时至今日,中医已经是流派纵横,百家纷呈,蔚为大观,流传下来的典籍著作,更是数不胜数。
岁月如梭,不知有多少医学典籍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幸而古往今来,有诸多有识之士焚膏继晷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抢救发掘。2023年,《中华医藏》首批书目的出版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医的丰富与中国人对保护这一文化宝藏的决心,从筹备开始,这部《中华医藏》耗时十余年,投入人力近千名,披览钩沉,遂成此壮举,其背后是大国国医的一颗仁心。
古代医典整理是千年大工程
中国人向来重视对古籍的整理,被后世尊称为“医学之祖”的《黄帝内经》其实就是一部对前人医学经验进行整理的著作,早在《淮南子》的时代人们便发现所谓“黄帝”的天才创造实则是上古历代医家经验的总结。《神农本草经》亦然,虽然托名“神农”,但实际上也是集百家之说,成一家之言。可见,中医在发展的初始阶段便注重归纳整理、兼容并包,这也造就了中医的广博。
今天,人们都知道张仲景和他的《伤寒杂病论》,而至于这部医典的流传过程后世却知之甚少。其实,早在张仲景去世后不久,这部著作就已经佚散,若不是晋代名医王叔和的整理,恐怕时至今日已经不会再有人记得有张仲景这个人了。张仲景虽然被人们尊为“医圣”,但是在正史中却难觅其踪迹,其在世时,有感于乱世疾病横行,遂编纂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去世后,此书即流落四方,直至王叔和偶然得到此书,并花大力气将其整理出来,张仲景的学说才得以于世间广布。
在古代,不仅医家对整理中医典籍十分重视,连官府也高度关注这项工作。大唐开国以来,由于国势的强盛和经济的发展,大量药材由四面八方进入中国,而自古流传下来的医学著作中又有诸多谬误,这便需要对医书进行整理和增补。于是,在唐朝官府的组织下,由大名鼎鼎的李勣牵头,汇聚当时全国名医高士,遂成《唐本草》一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定的药典,其中汇聚了唐代以前中医发展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药王孙思邈也参与到了这部药典的编撰过程之中,他订正了先代名医陶弘景的著作,并多有增补。时代在变,人们对医药的认识也在变,医家们不断整理中医典籍,将新的认识注入其中,勘误存真,中医也因此生生不息。
及至明清两代,在《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中都专门为医典留有位置,当不同时代、不同著者的医学思想在一起碰撞,其迸出的火花将成为黎民众生的福祉。
发黄文字中的秘方造福国民
1949年后,国家对中医事业格外重视,对整理古代医典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给中央的报告》中,就曾倡议要“出版中医中药书籍,包括整理、编辑和翻印古典的和近代的医书”。因为中医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体现,更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与那些古代医典的整理思路不同,新中国的医典整理不仅要对比各家方术的优劣,还要将曾经重经验、讲传授的中医建设成一门学得会、说得清、可以普及的现代科学。人们大概都不会忘记鲁迅在文章中写到为父亲治病时的场景:“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虽说是医者仁心,但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种种原因,中医里也有不少鱼龙混杂的东西,一些治病救人的核心要义更是遮遮掩掩,不愿为外人道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对历代医典的整理,医学专家们逐步揭开了中医的神秘面纱,其中的一些原理也逐渐为大众所知。更多人从中医中受惠,而中医也在人民的实践中越来越发展壮大。
20世纪末,著名医学专家马继兴出版了专著《中医文献学》,开辟了“中医文献学”这一门学问,将前人“成一家之言”的医典整理真正发展成了一门科学的学问,在这一科学思路指导下而整理出的《神农本草经辑注》《马王堆古医书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等一系列中医古文献研究学术著作更是揭开了神秘中医的面纱,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医,也增强了人们对中医的尊重。不仅如此,马继兴还遍搜海外,将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医典籍带回中国并加以考释点校,让那些沉睡在发黄文字中的秘方再次造福中国人民。
1949年后的医典整理继往开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中医创始时期的初心,而随着中医学学科的建立,中医也渐渐走出了国门,在世界舞台上为更多人治病解忧。
沉重书卷背后的仁心与大爱
在前人对医典整理的基础上,《中华医藏》应运而生,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整理发掘,是一项汇全国医家之力的大工程,一万多册的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而从中精选出的两千余册医书更是披沙沥金,《中华医藏》之“藏”,着实不负盛名。
大厦不是一天成的,《中华医藏》的编著,可谓十年磨一剑,从筹备开始,如果再算上酝酿期,那这部“医藏”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此次《中华医藏》的出版实际上只是第一批,是“医藏”中的“养生卷”部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养生,成为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中华医藏》第一批收录了自南朝至清代的74种养生医学典籍,共三十六册,向人们展示着中华养生医学的博大精深。宋代周守忠的《养生月览》按照月令安排人们养生规划,不违天时;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以修身养性预防疾病,未雨绸缪。在《中华医藏》中,不同时代、不同路数的医家各抒己见,带给后人以无尽的宝藏。
《中华医藏》厚重的书卷背后,是中医之“大”,它“大”得厚重,“大”得有尊严,足以担得起大国国医的称号。而从中医中,人们也能看到中国之“大”,看到中国文化的广博与深邃,看到中国文化的悠久与常新,看到中国医生的一颗仁心与大爱。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