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霖
法国是建筑艺术之都,是现代奥林匹克的复兴之地。2024年,第三十三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重回塞纳河畔。近日官方发布的巴黎奥运会海报以天马行空的创意插画形式,描绘了诸多法国经典建筑。这些建筑杰作也将作为活动场地,上演精彩纷呈的竞技比赛,尽显建筑艺术与体育运动力量的交融之美。
A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古典主义在17世纪至18世纪兴起于法国,是世界建筑历史浪潮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风格。巴黎奥运会海报中的凡尔赛宫、荣军院、巴黎大皇宫都是近代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受近代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崇尚组织性与秩序性,建筑类型以宫廷建筑与纪念性建筑为主,呈现出规模宏大、造型雄伟、形态端庄、装饰奢华的总体特征。
设计手法上,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首先关注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各个建筑组成部分、构件及装饰都严格遵循标准范式,以达成彼此衬托、相得益彰的效果。其次,强调建筑的主从关系与稳定感,在总体规划、平面布局与立面造型中采用规则的几何形体、轴线对称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中心建筑空间的对比与变化来彰显建筑的主从关系。此外,还倡导通过横纵三段式的构图手法来表现建筑物的均衡与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古典主义建筑尊重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文脉传承,恪守比例与尺度要求,强调柱子、窗户、门庭等建筑元素必须遵循古典范式,均需经过精准的计算设计以保证比例协调与尺度合宜。
B
历久弥新的建筑文化遗产
凡尔赛皇宫是法国古典主义的代表性建筑,奥运马术比赛即将在凡尔赛宫的皇家园林中上演。该宫殿位于巴黎西南郊外,始建于1661年,建造过程历时近百年,由宫殿古堡、法式园林与放射形大道三个部分组成。凡尔赛皇宫主体宫殿长达580米,中央为国王王后起居空间、南翼为王室家族生活空间,北翼为办公娱乐空间三个区域。凡尔赛宫是世界建筑瑰宝,在实用功能、艺术审美、建造技艺等方面均具有极高造诣。
荣军院作为现今的法国军事博物馆,奥运期间不仅将展开精彩的弓箭较量,还将在此见证马拉松角逐的最终胜负。荣军院同样吸纳了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是1670年于巴黎第七区建造的用于安置伤残军人的建筑群体。该建筑群采用庭院式布局,以圣路易教堂为核心。教堂建筑整体呈现出向上飞升的动势,传达出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感。
巴黎大皇宫被誉为法国的“时代之镜”“文化之门”。奥运期间将作为击剑与跆拳道的比赛场馆。大皇宫最初是1900年为世博会建造的位于香榭丽舍大道的宏伟建筑群,建筑面积为7.2万平方米,旨在发扬法国艺术的荣耀。该建筑虽历经百年却底蕴犹存,主要分为用于举行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殿、举办艺术沙龙的展厅、开展科学互动的发现宫三个区域。巴黎大皇宫建造于近现代交接之际,建筑特征呈现出古典主义与现代技术的完美交融。
法兰西体育场则是奥运海报中现代建筑的代表。该体育场是1998年在巴黎圣丹尼区为举行世界杯而兴建的,可容纳8万名观众。法兰西体育场形似一架白色的飞碟,形态呈椭圆形,象征着体育运动在法国人民生活中的普遍性。
C
地标性构筑物与城市广场
巴黎奥运海报还为观众描绘了诸多法国地标性构筑物与城市广场。建筑构筑物主要包含塔楼、城门、桥梁等。而广场则是城市中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广阔空间场地。广场内部及周边通常有重要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凸显城市的文化艺术风貌。
海报中的香榭丽舍大道是奥运会自行车赛段之一,其东西两端分布着巴黎著名的凯旋门与协和广场。其中,凯旋门是拿破仑为纪念1805年打败俄奥联军下令修建的帝国风格构筑物,高度约50米,宽度约45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圆形拱门。凯旋门的帝国风格源于古罗马建筑,以尺度巨大、形态简单、线条硬朗、简化基座与线脚为典型特征,旨在追求纪念性、宏伟性、严整性和序列性的艺术形式,从而塑造雄伟壮丽、稳健冷静的建筑形象。而协和广场则是法国最著名的公共广场,奥运会期间将用于进行霹雳舞与滑板等项目竞技。协和广场面积达3600平方米,形态呈八角形。广场中央矗立着1831年从埃及卢克索神庙运抵的43米高方尖碑。18世纪协和广场建成后,成为能将巴黎诸多既有纪念碑和历史建筑连接起来的中心点,整个广场充满了古典意蕴和法式风情。
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坐落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战神广场中央,是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迎接世博会而建造的金属镂空塔,曾以312米的初建高度雄踞“世界最高建筑”之位40载。铁塔共分为三层,分别设有交互展览、餐厅、观景平台等功能空间。塔身形象伟岸挺拔,形态上窄下宽,结构坚实稳固,向世人传达出均衡稳定的建筑美感。埃菲尔铁塔被誉为“现代建筑登场的标志”“高技派建筑的开山之作”等。而位于埃菲尔铁塔东南侧的战神广场,则以其带状形态为观览铁塔提供了广阔的视野。该广场在奥运期间将用作沙滩排球的举办地,此外还将在其东侧搭建临时性的柔道和摔跤比赛场馆。
法国巴黎奥运海报以绚烂丰富的绘画细节为世界各国观众呈现出一幅塞纳河畔的建筑奥林匹克盛宴。
(作者系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