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里的这些诗句,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其中“楼兰”一词,在诵读者的心里,产生了无限的想象。而当身穿毛织物、足蹬毛皮靴、头戴尖毡帽,距今3800多年前的“楼兰美女”被发现时,仿佛人们之前的想象都得到了印证。
近日,新华社以一篇《让楼兰‘活’起来——千年神秘遗址的现代回响》的文章,让沉寂多年的楼兰古城又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
楼兰之名从何来
楼兰,一个听起来悠远、诗意而又神秘的名字,对于她的出处,我们始终抱有奇异的遐想。在《史记》的《匈奴列传》《大宛列传》中,都提到了楼兰,这应是“楼兰”一名最早被世人所知的时代。后经唐代王昌龄、李白以及后代诗人们的渲染,楼兰几乎成了寄托边塞情怀、戍边报国的代名词。
楼兰古国,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很显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国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因为常年受着岁月与风沙裹挟,而今,这个小国只遗了一片废墟遗迹,但其美得令人窒息的名字,却无时不在催促着人们前仆后继地去追溯它曾经的过往。
在《大宛列传》中,载有张骞的见闻: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南河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楼兰一名,由张骞的见闻而迅速被汉人所知。而楼兰之名的旖旎,引发了人们的好奇,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试图揭开其中的缘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丛德新曾对此作过较为详尽的解读。他认为楼兰的名字出现在西汉时期。至于“楼兰”之名的由来,业内各有说法,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他《楼兰王国》一书中,认为是由佉卢文“Kroraina”而来,汉文“楼兰”是据此转译。中国学者孟凡人先生则认为佉卢文传入新疆的年代约在公元2世纪末,最可能是当地人利用佉卢文记录早已存在的“楼兰”一名的标音。由此可见,楼兰是当地土著使用的名称,汉文史籍的楼兰,如实地记录了这个发音。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另一位中国学者冯承钧也提出楼兰与“罗布泊”有关联,认为很可能二者关系密切,“不是拿国名作湖名,便是拿湖名作国名”。他进一步援引《水经注》卷二引释氏《西域记》名罗布泊为牢兰海的说法,这个牢兰与楼兰,是同名异译。故而得出,楼兰古国的名称,与罗布泊有关,某种意义上,它其实就是罗布泊。
楼兰古国的神秘消失
在汉书中,曾提及“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汉派傅介子在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刺杀了楼兰王,改楼兰为鄯善国,鄯善国的都城据认为在现今若羌县境内,政治中心向南进入了塔里木盆地的南缘。
史料记载,汉武帝初年,西汉政府为解除北方劲敌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借以联络月氏、大宛、乌孙等西域诸国,共击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加深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相互了解。此后,汉武帝又不断派使者联络西域,汉使的频繁往返,都要路经“当道”的楼兰国。
楼兰国人口非常少,对于匈奴和大汉王朝两股势力都惹不起,所以谁强盛,就依附谁。
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武帝命从骠侯赵破奴领兵攻打车师,并令王恢辅佐。王恢因先前出使西域,多次受到楼兰王劫掠,于是就率领轻骑700先攻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开始归汉。之后汉武帝放归楼兰王。
汉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其国人来汉,请求西汉政府放还质子,欲立为王。但因楼兰质子在汉经常犯法,被处以宫刑,所以西汉政府不予放还,楼兰只好更立其王。嗣王几年后又死了,匈奴首先得知这一消息,立刻将楼兰王在匈奴的质子遣送回国,立为国王。
此王由于多年生活在匈奴,故亲匈奴而远汉,并多次勾结匈奴拦阻杀害汉朝使节。公元前77年,西汉政府派平乐监傅介子刺杀了忠于匈奴的楼兰王,立楼兰在汉的质子、前王之弟尉屠耆为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
鄯善之名,源于一条河流。《西域记》中记载:“释氏河,经屈茨,乌夷,禅善入牢兰海也。”牢兰海也就是罗布泊,当时扜泥城附近有两条河流,按照当地的发音,叫作释氏。释氏和禅善发音有些类似。当地的居民可以这么叫,但汉帝国是管理者,必须根据当地的发音,给这个国家取个名字。
中华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在《南蛮源流史·鄯善国的兴衰》有释:“鄯与禅同音异译,华教最重禅理,楼兰人是最早接受佛教之国,其都城扜泥的急读音为禅,即鄯善,意为佛教城。善者良也,亦为佛经宣传慈善之义,应起于佛教。”
至于楼兰古国的消失,很多学者认为,除了地壳活动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是河床中堆积了大量的泥沙。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中的泥沙汇聚在罗布泊的河口,日积月累,泥沙越积越多,淤塞了河道,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便另觅新道,流向低洼处,形成新湖。旧湖在炎热的气候中,逐渐蒸发,成为沙漠。
水是楼兰城的万物生命之源。罗布泊湖水的北移,使楼兰城水源枯竭,树木枯死,市民皆弃城出走,留下死城一座,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楼兰最终被沙丘湮没了。
楼兰美女的千年面纱
浑身谜团的楼兰古国,每一次出现,都以飞沙走石之势,席卷众人的关注。除了它的繁盛与消失,传说中身穿毛织物,足蹬毛皮靴,头戴尖毡帽的风华绝代的楼兰美女,则是另一个更为旖旎的谜团,她们到底是谁,是纯正血统的楼兰人吗?
丛德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了楼兰美女的发现过程,并对其身份做了深入的解读。
1980年的4月,我国考古学家越过罗布泊东面的天然屏障白龙堆,进入罗布泊水域的范围,在一条名为铁板河的河湾南面,发现了下面的墓葬。在该墓坑的底部埋葬(摆放)着一具完整的人骨,干尸。这一发现让在场的考古队员们异常兴奋,他们端详着面前的这位古人,女性,头上戴一顶毛织的圆尖顶的帽子,帽子上斜插两根羽毛;身上包裹一条粗糙的毛毡,在胸前交叠,用尖树枝别住,下半身用羊皮包裹,羊皮经过鞣皮处理;脚上的鞋子是用皮子缝制的。女性大概有1.5米身高,褐色皮肤,面目清秀,皮肤和指甲都保存完好。双目微闭,直而尖的鼻子,嘴唇很薄,面颊消瘦。头发是褐色的,蓬松地散披在肩部。
考古队小心翼翼地将铁板河的这具女性的干尸带回了乌鲁木齐。后来,这具干尸与楼兰地区相关的文物一同在日本展出,主办方使用了“楼兰王国和古老的美人”这个题目,并复原了她的想象图,“楼兰美人”自此成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往考古学者的论述中,“楼兰美女”并不一定是楼兰人,因为“楼兰美女”的年代较之楼兰国或城都要早出许多。这个观点使得“楼兰美女”的身世又多了一层面纱。
事实上,1934年瑞典人沃尔克·贝格曼就曾在小河墓地发现过一具女尸,“高贵的衣着,中间分缝的黑色长发上戴着一顶装饰有红色带子的尖顶毡帽,双目微合,好像刚刚入睡一般,漂亮的鹰钩鼻……”由此可见,这位“楼兰美女”具有明显的非东亚人的特征。贝格曼发现的女尸与我国考古学者在1980年初在楼兰铁板河发掘出的这具女性干尸有着许多的差异,这使“楼兰美女”的血缘成了一个颇有意味的谜团。
最初,考古学家们从当时的体质人体学研究初步认为“楼兰美女”的欧罗巴特征比较明显。但最近这些年,中外科学家通过复杂的DNA分析,判断“楼兰美女”其实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混合体,其基因上兼具东亚、中亚和欧洲人的特征。
因为“楼兰美女”充满诱惑的魅力,相关领域的专家们不停地挖掘其身世,英国人类学家基思发现,楼兰人具有显著的非蒙古人种特征;德国人类学家约尔特吉等更进一步确认,楼兰人具有明显的印欧人特征;而我国北大考古系教授林梅村则认为,楼兰人就是一支漂泊在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