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4月15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邢叔簋漂泊40年后回国
一件精美的西周嫁妆
西周晚期的丰邢叔簋。
丰邢叔簋的底部。
丰邢叔簋的侧面。
西周晚期的颂簋。 山东博物馆藏
丰邢叔簋铭文。
丰邢叔簋铭文拓片。

  ■ 刘亭亭

  前不久,漂泊海外40年的西周丰邢叔簋,从美国成功追索后重回祖国的怀抱。铜簋在专人护送下,安全运抵北京后,经文博专家实物鉴定,确认此簋就是1984年流失的丰邢叔簋,为国家一级文物。

  甲

  历史溯源

  丰邢叔簋最早发现于1978年5月,当时,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齐村的社员在修陂塘时,陆续发现多件西周时期的文物,并送交扶风县图博馆收藏。扶风县图博馆的罗西章先生对其中带有铭文的两件青铜器进行了介绍:一件为西周厉王时期的害夫(音义同胡)簋,另一件便是丰邢叔簋,当时丰邢叔簋出土于害夫簋西南25米处的一个灰窖中。

  罗西章在介绍丰邢叔簋时公布了铜簋的图片、具体数据和铭文拓片等,这些资料后来也成为丰邢叔簋失而复得后,辨别其真伪的重要对比依据。

  丰邢叔簋通高18厘米,口径21厘米,腹深12厘米,重6千克。敛口,鼓腹,圈足下接兽首三扁足。腹部两侧有兽首半环耳并垂珥(环耳最下部的小耳)双耳上端均有卷鼻兽首。失盖,从口部特征来看,盖与器身应是子母口。上腹饰一周窃曲纹,腹下部饰有数道瓦纹(横条沟纹),圈足饰垂鳞纹。此簋内底铸有铭文3行18字:“丰邢叔作伯姬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丰邢叔簋铭文的原文实际是“丰丼叔乍白姬尊皀殳,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其自铭(器物在铭文中的自称)为“皀殳”(guǐ),常用的这个“簋”的器名出自文献,宋代以来多将簋认成另一种青铜器“敦”,后来经清代学者钱坫等人的考证,才将“皀殳”释为簋。西周时期,簋和鼎一样,既是实用器,又是重要礼器。祭祀和宴飨时,簋以偶数和鼎配合使用,使用者身份高低不同,使用数量也不一样。簋一般用来盛放黍稷等饭食,与盛肉食的鼎相配。文献记载周代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从金文(铸造在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的发展脉络来看,丰邢叔簋的铭文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都已成列成行,笔势匀称,整体布局较为规范,也即所谓的“竖成列横成行”。从文字笔道圆润,结构和谐,起笔停笔处不见锋芒,笔画转折处作圆弧形等特点来看,为西周晚期风格。此时的金文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笔画粗大,间用肥笔,起止锋芒尽显,笔画转折处多作方折的“波磔体”铭文相比,有了明显区别,已是金文极为成熟的形态。

  乙

  西周晚期典型器

  簋一般是圆形,深腹,有无耳、双耳和四耳等类别,腹下有圈足,有些圈足下面还附有方座。商代就已出现了无耳簋和双耳簋,无耳簋形似深腹碗,比双耳簋出现得要早。到西周早期,新出现了方座簋、四耳簋、四足簋等。西周中后期,弇口、鼓腹、圈足下另附三个小足的双耳带盖簋成了簋的主流,此类簋器物的上腹和盖缘各饰一周相同的纹饰,器下腹和盖面饰瓦纹,三足上端多作兽首形,下部呈象鼻状外卷,丰邢叔簋便是这种器形。与丰邢叔簋同为此类形制的,比较知名的还有山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颂簋。

  根据带盖的颂簋推测,失盖的丰邢叔簋应也有带母口的盖,盖顶很可能是圈状捉手,盖面与器身一样装饰瓦纹和窃曲纹,盖内壁可能铸造有与圈足底部一样的铭文。丰邢叔簋与颂簋的时代都为西周晚期,瓦纹和窃曲纹即在这一时期最为流行。窃曲纹多从龙纹变形演化而来,两簋的窃曲纹略有差异,颂簋的变形龙纹一首双身,眼睛明显凸出器表,丰邢叔簋的则像是首尾相接的龙纹。

  值得一提的是颂簋也曾盖与身分离,清晚期时,颂簋被山东黄县的丁树桢收藏。其后人分家时,丁氏兄弟俩都想要这件宝簋,于是器身和器盖被兄弟俩分别收藏。后器身入藏胶东古物委员会,山东博物馆建立后,器身随之入藏馆内。1959年,丁氏后人又把簋盖捐献给山东省博,从此盖、身得以合体。像这种盖与身合体的故事还见于湖南博物院的皿方罍,所以丰邢叔簋的器盖可能仍存于世间,笔者也期待未来会有合璧的故事发生。

  丙

  作器者来自何处

  丰邢叔簋是按照人名与器物组合的方式定名,作器者丰邢叔为伯姬铸造了这件精美的青铜簋。诸如虢季子白盘、噩侯卣等,其人名中包含了作器者所属的虢国、噩国等国别。从丰邢叔的名字来看,“丰”和“邢”自然也让人想到丰邢叔可能来自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丰国或邢国。

  商周时期曾出现过多个丰国,丰邢叔簋为西周晚期的器物,出土于陕西宝鸡,从史书记载来看,西周晚期活跃于陕西地区的丰国应是戎狄所建。西周晚期王室衰微,周人旧都丰邑被戎人所占,建立丰国,戎狄首领自称“丰王”,在当时周王为名义上天下共主的时代,是一种明显的僭越。《史记·秦本纪》记载:“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丰王妻。”由于秦国的疆域与戎狄相邻,当时秦襄公还曾将自己的妹妹嫁于丰王为妻。丰邢叔簋是丰邢叔为伯姬所作,从先秦时期女性的定名习惯来看,伯姬是以姬为姓,说明她是来自周王室或姬姓封国的女子。史书中未见有姬姓女子嫁到戎狄所建的丰国,同时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未发现有铸造礼器,且丰、邢同时出现在人名中也难以解释。

  再看邢国,邢国是周朝的53个姬姓封国之一,西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于邢。《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结合文献及与邢国相关的衍簋、槐簋等铜器的研究来看,邢侯的子辈,曾在周王朝担任卿士,形成邢伯、邢叔和邢季三支旁系,后来邢叔一系人丁兴旺,又繁衍出三支家族:郑邢、丰邢、咸邢。三支家族取名是在邢氏之上加上各自的采邑名,形成了新的复合氏称。丰邢叔簋推测就是丰邢氏所铸,丰是这一支邢氏的采邑名,根据古代伯仲叔季的排序,是丰邢氏同辈排行老三的丰邢叔铸造了这件铜簋。

  丰邢叔的铜簋是为伯姬而作,西周贵族为女性铸造青铜器多见于媵器或为其夫人所作。邢国为姬姓封国,丰邢叔作为邢国的旁支,自然与伯姬一样也是姬姓。西周时期已经实行同姓不婚,所以伯姬不可能是丰邢叔的夫人。媵器一般是周代贵族为自己出嫁的女儿制作铜器作为嫁妆,丰邢叔的女儿自然也是姬姓,而且伯姬是伯仲叔季中的老大,丰邢叔应是为大女儿的嫁娶铸造了这件铜器。

  2023年1月,国家文物局获悉丰邢叔簋现身美国纽约的消息后,迅速启动流失文物追索程序,联合公安部开展证据的搜集整理工作,并积极与文物持有人沟通,持有人雷蒙德·金及其母亲在了解文物背景后,同意将其返还给中国政府。丰邢叔簋是流失文物追索中又一成功的案例,它的回归必将为促成更多文物返还原属国提供新的示范。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综合
   第003版:关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聚焦
   第004版:关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聚焦
   第005版:关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聚焦
   第006版:关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综合
   第007版:关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访谈
   第008版:关注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活动
   第009版:陵水新视野
   第010版:专题
   第011版:专题
   第012版:专题
   第013版:中国新闻
   第014版:中国/世界新闻
   第015版:世界新闻
   第016版:广告
   第017版:海南周刊
   第018版:封面
   第019版:封面
   第020版:封面
   第021版:封面
   第022版:物种
   第023版:海之南
   第024版:故事
   第025版:聊吧
   第026版:新知
   第027版:故事
   第028版:鉴藏
   第029版:史话
   第030版:悦读
   第032版:影视
一件精美的西周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