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蓉华
不同时代,哲学有着不同内容,也发挥出不同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意义。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堪称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其以“释古”的态度,对古代先贤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而理性的分析,为读者了解中国哲学史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冯友兰认为:“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换言之,我们学习哲学亦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将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部分阐述,前者讲先秦时期的百家学说,后者讲西汉至晚清之间的中国哲学思想,以时间为轴,串联起了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写史,如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来的只能是偏见。冯友兰上溯诸子百家,中至佛教,下接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乃至晚清廖平的今文经学,无不读遍、读透,旁征博引,游刃有余。他对涉及的每一派学说,都释其时代背景,明其源流嬗变,并创见性地提出,伪书也是史料,也能反映伪书成书时代人的思想。
“凡真正哲学系统,皆如枝叶扶疏之树,其中各部,皆首尾贯彻,打成一片。如一树虽有枝叶根干各部分,然其自身自是整个的也。”在冯友兰看来,中国哲学虽不似西方哲学有形式上的系统,但绝非“中国无哲学”,因为实质重于形式,而在实质方面,中国哲学可谓洋洋大观。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文化高峰,也是哲学的大辩论时代。在书中,冯友兰对这一时期明确的许多概念已成定论,譬如孔子的正名主义、墨子的功利主义、老庄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种派别等,均为后世学者所接受,构成了中国现代哲学史的一个基本框架。一种思想,无论先进抑或落后,都有其传承性,中国古代哲学到今天仍有“生命力”,孟子的“养吾浩然之正气”,依然可作为立身处世的准则。通过溯源哲学根脉,并加以思辨总结,冯友兰提出人生四大境界:“自然境界”,混沌未开;“功利境界”,为己为利;“道德境界”为人为公;“天地境界”万物皆备于我,我与宇宙同一。
《中国哲学史》完稿于抗战时期,其时,随着西学东渐,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思想领域自然也不例外。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翻阅《中国哲学史》,可以找到很多问题的根源,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正如冯友兰在自序中写道:“无论其派别为何,而其言之字里行间,皆有此精神之弥漫,则善读者可觉而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