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惠娇
古人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一说,故山水之乐,乃仁智之趣也。为什么山水之乐,是仁智之趣呢?因为古人有“道法自然”的观点,他们喜欢把自己置于自然之中,以身体道。在唐以前,学子们在参加科举考试前,都会有意识地出门壮游一番,领略山水,了解风土,结交高士。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里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昧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圣人的修行必有名山大川之游,何况乎我们?是以山水画成了传统国画中的一个重要画科,其承载了古时中国人对世界、对自然、对自我的认知。
宗炳又在《画山水序》里说“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早期山水画的作用类似于当代的旅游纪录片,用以卧游自娱、怡情养性,抗年老之衰。山水画的发展,是从追求真实、摹写自然,走向寻求达心适意的一个过程。所以,关于国画的争论常常伴随着“像与不像”的声音。后来,随着文人介入绘事,掌握话语权,山水画的核心追求,从摹写山水体验卧游之乐转变为绘诗意之山水、绘心中之山水。
真实山水
北方南方景致截然不同
北宋画家范宽画过一幅巨制《溪山行旅图》。画面描绘清晨雄壮的北方山水,远山堂堂,山峦耸峙,高崖挂瀑,带来强大的威压感。中景大河奔腾,隔绝了高山,浓雾弥漫于山脚和河边的矮丘,矮丘上遍布嶙峋的石块和树丛。远处的危崖和近处的矮丘形成了巨大的高度差,反衬前景道路上商队的踽踽独行、行路漫漫。
这是一幅较为典型的北国风光画作。在画史上,曾有人用“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来比喻北派和南派的山水画。北派的山水巍峨、雄壮、静穆,山石敦厚,以石质为主,常有枯木怪石出现;而南派的山水多画江南丘陵之景,土质的山包,草木华滋,水草丰茂,一派温情脉脉,与北派山水的雄壮、肃杀景致截然不同。从五代至宋代,无论是北派画家李成、郭熙、范宽的山水,还是南派画家董源、巨然的山水,都体现出一种一致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尽心竭力摹写自然,表现真实,塑造“可行可游可居”的意境。观画者能感受到画家满满的诚意,因为画面总是十分厚重,山石、水流、人物、树木无一例外用心经营,表达着画家对风景的敬意。这种追求真实的精神和西方早期绘画写实主义的理念是一致的,只是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同。西方用透视、光影来构建真实画境,而东方则是用虚实、阴阳、“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即物与物的对比,来表现真实山水。
创作路径方面的差异是,西方绘画常采取写生的方式,去定格一瞬间的风景,而东方绘画则是总结出一套精练的语言来构筑一个风景印象,所以采用的是目识心记、传移摹写的方法,似乎与写生十分相似,但又有区别。中国画家是将风景内化于心,并将其中重要的意象用笔墨语言付诸纸上,所以国画的山水即便再追求真实,还是写意表达。观画者可神游其间,意尽兴足,而非像看一张风景图一样与之抽离。古人画作这种“可行可游可居”的真实感,为后人通过观画神游祖国山水,提供了通道。
诗意山水
赤壁下的千年遥想
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里长江的景致经常出现于画家笔端。明代吴门画派画家沈周画过一卷《赤壁图》,是借由苏轼夜游赤壁所写诗句构建的山水世界。苏轼的《赤壁赋》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其诗情引发的无尽想象成了画家笔端的《赤壁图》,演绎出千般盛景。所以,国画中有一个概念:诗画一律。苏轼曾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将“诗画一律”表达得很清楚。画意自诗意而来,沈周的《赤壁图》正是如此。
《赤壁图》的中段绘有耸峙的山石,但画面的主角却已不是峭壁危崖和茫茫碧涛,突出的是崖壁之下,“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苏子与客”,或是在留白的碧波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不系之舟。赏析这件作品不能仅停留在观览的层面,而是需要去读它。为何这样说,因为画家画的不仅是画面,更是诗情,是苏东坡与客在赤壁所看的月,是扣舷而歌的兴致,是夜间在茫茫白雾中泛舟的闲情,是吹洞箫引发的时空感怀,是一番纠结后,发出“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豁达开朗。
画面里逍遥的苏子何尝不是画家沈周的写照。他一生淡泊名利,幽游林下,其人温厚洞达,笔下也能看到其人清风朗月之风致。苏轼的赤壁,也是沈周的赤壁,更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限向往、不断演绎的赤壁。
天人合一之境
梅清与黄山的精神互动
清代安徽籍画家梅清创作过几册《黄山图》,他笔下的黄山或孤峰千仞,或云海茫茫,或苍松蔽日,或雄关峻岭,景色各异,气象万千。画家常用寥寥逸笔绘就仙气蒸腾的瑶台胜境,意趣高致,非凡人可亵渎。炼丹台、五老峰、五供峰、狮子岩、鹤益松、云门双峰、松谷、蒲团松、莲花峰……画中的这些景象和名称如今仍在,游客按“图”打卡,应别有一番趣味。
在《黄山图》册中,梅清刻画了很多生动活泼的点景人物,让眼前的秀美景致鲜活起来。这套册页取材于黄山,画的却也不是完全客观的黄山,而是画家与黄山“天人合一”的境界。追随点景人物,在悬崖上的炼丹台炼丹;化身游人攀登于百步云梯之间;做莲花峰中拄杖登山之人;在五老峰顶观云;在狮子岩下隐居;于鹤益松旁观鹤;于九龙潭中垂钓;以蒲团松为蒲团坐而论道;也可骑着鹦鹉岩展翅远翔……观览这套册页,从画家的视角,与黄山互动,与风景交融,阅尽黄山之美,领悟黄山之趣。黄山此时已不再是山,而是画家的仁智之友,是天人合一之境。
山水画从一开始追求表达真实山水胜景,到后来追求以文人之笔墨写诗意之山水,进而内化成追求物我合一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绘画的精神外延无限扩大,以真实体悟为根基,以笔墨为载体,以诗意为内涵,以天人合一为至高追求,这是历代画家的创作感悟。如今,当我们展开画轴,走近古人勾勒的山水世界,不能忽略他们笔下的精神表达。
古画山河
长江黄河
《水图》之《长江万顷》 南宋 马远
《水图》之《黄河逆流》 南宋 马远
《后赤壁赋图》 南宋 马和之
《三峡瞿塘图》 元 盛懋
《长江万里图》 明 吴伟
《黄流巨津图》页 明 陈洪绶
《京口三山图》 清 张崟
雄浑北地
《辋川图》(仅存摹本) 唐 王维
《清明上河图》 北宋 张择端
《华山图》册 明 王履
《黄山草堂图》卷 清 禹之鼎
《天山积雪图》轴 清 华嵒
《长白山图》卷 清 王时敏
清婉江南
《匡庐图》 五代 荆浩
《泛太湖图》 明 文伯仁
《栖霞山图》 明 张宏
《雁荡山图》卷 明 叶澄
《湘江风雨图》卷 明 夏昶
《黄山图》册 清 梅清
辑/罗安明 制图/孙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