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7月29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蒋兆和:
一生染着悲悯的色调
  《与阿Q像》。

  《流民图》(局部)。

  《杜甫像》。

  蒋兆和先生生前使用的毛笔。

  蒋兆和先生家属信件。

  蒋兆和先生。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晗溪

  7月22日,蒋兆和先生作品捐赠仪式在中国国家画院国风堂举办,正式拉开“现代中国书画大师系列展”的序幕,引起广泛关注。蒋兆和先生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坛的一代宗师和美术教育家,《流民图》是他一生中较为重要的作品,也是现代中国画坛较为重要的现实主义巨构。

  蒋兆和以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写实手法结合,在中体西用基础上建构起全新的笔墨技法,大大丰富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直到今天,蒋兆和其人其画,依然打动着我们的内心。

  悲天悯人的创作风格

  有不少读者是通过艺术节目《局部》知道蒋兆和的。该节目从一幅名为《爸爸永不回来了》的画开始,但见画中的小姑娘双膝跪倒,仰望青天,意思很清楚,她的父亲在抗战中离开了人世。这幅画创作于1945年,鲜有人知。

  1904年,蒋兆和出生在四川泸州的一个书香世家,由于科举考试的废除,军阀混战,家境日趋衰微。1920年,他离家去上海谋生,开始凭在家乡学到的一技之长为人画炭精像,为商店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在工作之余,刻苦自修素描、油画、水彩和雕塑。结识徐悲鸿以后,他先后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素描教授和上海美专素描教授。这期间他的创作以油画为主。1935年,蒋兆和来到北平,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法回到上海,于是他定居北平。

  定居北平后,蒋兆和亲眼目睹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在1935年到1949年间,他的艺术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以往中西画的创作基础上,全力进行现代水墨人物画的探索。自唐至晚清任伯年以来的水墨人物画,一直是局限在极少数文人、士大夫怡情、趣赏之物。蒋兆和水墨人物画的出现,使笔墨的发挥最大化地与写实、现实的精神层面紧密契合,成为能够被广大平民所共享的、人性化的艺术。这是中国画技法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次革新。正是蒋兆和水墨画画法的这一转变,1936年,成为中国水墨人物画现代化的开篇元年。

  《流民图》的宏大和悲壮

  蒋兆和的笔下有一种悲剧美,所谓悲剧即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蒋兆和善于抓住儿童、少女、母爱、生命这些美好的瞬间,赤裸裸地以绘画形式毁灭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整个民族的苦难。《流浪的小子》是一些无家可归朝不保夕的孩子,他们是一群小乞儿;《老父操琴》是描画形同乞丐的父女艺人;《街头叫苦》是个儿女重负下的贫妇;《饱食终日》是城市的无业游民……

  《流民图》创作于1943年,在此之前,蒋兆和曾先后完成过《街头叫苦》《卖子图》等独幅作品。他从1941年开始构思一件大型作品,名为《流民图》。1942年作品小稿完成并开始放大,他以学生和同事为模特,一部分一部分在高丽纸上精心制作,直到1943年才全部完成。完成后,他请韵古斋、静观阁和益古益三家画店的裱工在南纸店外的台阶上一夜托裱为一纸。

  《流民图》中有一百多个社会底层劳苦大众形象,人物与真人等大,有垂死的老人、逃难的农民、死去的孩子、躲避敌机轰炸的难民、乞讨的儿童、伤残的军人等等,蒋兆和极擅处理细节,比如,画面中间那群为躲避轰炸而抱作一团的人们,每个人眼中都流露出恐惧的眼光,老人捂住耳朵、母亲搂紧孩子、孩子拽紧大人。对于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流民图》以前所未有的宏大和悲壮,散发出悲剧式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1943年10月,《流民图》展出于北平太庙正殿,但被当局改名为《群像图》,且展览不及一日就遭日本宪兵队封禁撤展。1944年夏,蒋兆和夫妇将此作带往上海法租界展览,但又被变相没收,从此下落不明。直到1953年作品才在上海找到,但是下半卷已被损毁,上半卷多处残破。半个世纪之后,直到1993年,蒋兆和的几位学生才复制出下半卷。1998年2月18日,蒋兆和夫人萧琼女士向中国美术馆捐赠《流民图》。

  从鲁迅小说里读出眼泪

  提及唐代诗人杜甫,你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是否会想起中学课本里那个骨瘦如柴、眼神忧郁、悲天悯人的老者面貌。其实,这幅流传至广的画像,是现代作家兆和先生苦于没有参考,照着自己的长相创作而成的。

  除了杜甫,蒋兆和还曾为司马迁、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画像。1956年,《蒋兆和画集》出版,该画集共有数十幅历史人物画像,创作于1949年至1956年期间,在该画集的前言中,对《司马迁》和《杜甫》两幅画像作了详细赏析:“他(蒋兆和)利用作画之暇,阅读了不少历史人物研究的论文和有关的专集。他认为若干伟大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应该掌握其不同的精神风貌,予以创造性地再现。”

  《蒋兆和画集》的前言对于《杜甫》篇的解读尤为深入。在过去有些人的心目中,杜甫经常被强调其苦吟的一面,而蒋兆和特别重视的,却是“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离开长安时的杜甫。“何以要‘驻马望千门’呢?这自然是近似‘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的意思。因为诗人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蒋兆和在这幅画中,企盼能揭露诗人这种内在的苦闷的精神世界,借以反映杜少陵崇高的品质,这样的设想,纵或是止于尝试,也还是可喜的”。

  此次,蒋兆和家属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的《与阿Q像》,是以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阿Q为创作对象,是蒋兆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经典之作。鲁迅先生曾说,“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不同。”有文学大家曾这样理解蒋兆和笔下的阿Q:“你看,作者所系怀的阿Q,是那根使阿Q受尽凌侮的辫子,而忽略了阿Q所忌讳的癞头;作者所瞩目的是‘精神胜利法’惨败后那股在外在世界与自己拳头之间停留的目光。就连那个仅有的拳头,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另一只手托住。越过了一派调笑,作者从鲁迅先生这篇伟大的小说里读出了眼泪——作者创作过程的心情是阴暗而庄严的,他的这幅画面也染着同样的色调。”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本省新闻
   第003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4版:文明红黑榜
   第005版:本省新闻
   第006版:琼海观察
   第007版:中国新闻
   第008版:中国新闻
   第009版:世界新闻
   第010版:跨越凯旋门——巴黎奥运会特别报道
   第011版:文化周刊
   第012版:健康周刊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封面
   第015版:封面
   第016版:封面
   第017版:海之南
   第018版:新知
   第019版:自然
   第020版:面孔
   第021版:文化
   第022版:讲谭
   第023版:艺术
   第024版:行走
   第025版:悦读
   第026版:随笔
   第028版:影视
一生染着悲悯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