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海南日报 |南国都市报 |南海网 |南岛晚报 |证券导报 |法制时报 |海南农垦报 返回首页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  报料热线:966123
当前版: 02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代“暑”字演变

  邓石如《朱韩山座右铭》。

  怀素《千字文》里的“暑”字。

  柳公权《玄秘塔碑》里的“暑”字。

  蔡襄《暑热帖》里的“暑”字。

  赵孟頫《千字文》里的“暑”字。

  米芾《‌蜀素帖》局部。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 李玉萍

  《说文解字》:“暑,热也,从日、者声。”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暑”占据着重要位置,以“暑”命名的节气多达3个:小暑、大暑、处暑,时间横跨7月初至8月下旬。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草木葱茏,蛙鸣蝉噪,暑气逼人,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正在过暑假。今年8月22日是处暑,处暑亦称“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暑期终于进入了尾期。在2024年暑期即将收尾之际,让我们一起从历史和书法的角度,了解古人笔下的“暑”字演变。

  “暑”字形神

  “暑”在汉语中是炎热的意思,‌其字形、结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的“暑”字字体为小篆,小篆的“暑”字是由“日”字和“者”字组合而成的:上部“日”字表示太阳当头,炙烤着大地;‌下部“者”字,原意与煮食有关,‌象征着炎热的天气如同在煮食物。“暑”字的形成体现了古人构造汉字的智慧,‌它是一个形声字,‌即由意符和声符组成。其中,“日”为意符,‌表示与太阳、‌热有关;‌而“者”为声符,‌提供了字的读音基础。“日”和“者”是两个古老的汉字,查阅甲骨文中的“日”和“者”,更能明白古人造字的妙处。在甲骨文中,“日”字是象形字,表示太阳,书写时其轮廓为圆形,中间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辉;“者”字的写法经历了多次演变,已发现几种写法,其基本形状描绘了木柴着火、‌火星四溅。具体而言,‌其上部表示正在燃烧的木材,或先民围火煮食,‌下部表示向四面飞散的火星。太阳加火堆,这是古人感受热量的两个主要来源,长期以来我国民间也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暑”字的造字原理,可以说是非常形象的,因为它直接反映出了暑期最鲜明的特征:炎热,热量充沛。

  在隶书中,“暑”的书写进一步线条化和符号化,笔画平直,‌结构方正,‌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显示出中国字在演变中逐渐规范化和艺术化的趋势。具体来说,上部的“日”字变成了方形或扁方形,下部用“土”加一撇代表木架子,“日”仍保留。上下表示太阳和热的意思均用了“日”字,而中间的“土”字极具隶书风格特点,长横表现出一波三折的动态,保留了一定的象形意味,让这个横画较多的字有了一定的韵味,传递出简约、旷达的美感。

  在楷书中,“暑”的书写加强和优化了线条的处理,顿挫转折有度,往‌工整的方向进一步规范了字形。演变至行草书时,“暑”字有了更多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展示。行草书的基本原理是注重书写速度和流畅性,‌因此,“暑”字的笔画转折处多采用圆转或方转,‌使字形看起来更流畅自然。书写者通过在行笔时简化笔画,‌以及笔画的合并、简省、‌牵连等,使行草书的“暑”字结体更加行云流水。‌

  提笔写“暑”

  “暑”不仅有炎热的意思,在几千年的使用中,它还逐渐延伸出热气、热病、节气等含义,比如中暑、寒来暑往等。即便暑热未退,我们也可以通过书写“暑”及相关内容,体验一份闲适和宁静,在内心寻找摆脱炎热的感觉。用毛笔书写“暑”字要达到美观的效果并不容易,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横画太多,非常考验书写者写“横”的功力,字中所有的横画,无论是粗细、方向、长短,都需有所变化、相互配合;其二,一个字中有两个“日”字,这样的组合比较难写。两个“日”字,一上一下,天然形成呼应关系,天然存在比较、配合关系,这就是难处理的地方。我们应从整体字形的角度考量,调和安排字的各个部分,突出书写的美感。

  按楷书“暑”字的笔顺规则,我们不妨提笔练习。首先,正确的力度控制是保证字形端正的关键。从字形结构上看,“暑”字为上下结构,上部略收而下部展放,书写时应注意上部的“日”勿写大,稍抗肩。首笔左竖斜切起笔,向下弯行,稍右斜,渐轻;第二笔横折虚接起笔,横画抗肩,勿长,到位后向右下方稍重顿笔,稍内擫(yè)写竖,渐轻;里面的小横虚接起笔,抗肩如上,轻盈;底横起笔托住左竖,抗肩如上,勿重,实接两竖。下部“者”上宽下窄,行笔书写时要注意对应关系。上面“土”形扁宽,要上靠,抗肩与上部协调。首横稍偏左,露锋起笔,勿重;竖笔半虚接起笔,稍左斜,厚重有力,勿长;长横起笔左探,左边抗肩,过竖笔后渐平,使长横稍呈拱形,收笔稍下拉。撇笔要看清起笔、收笔的位置,撇身稍直,勿重。下面的“日”字比上部的“日”字稍宽,横画间距较上面稍近,右竖稍重、稍长,以稳住整个字形。

  碑帖里的“暑”字

  我国历代书法碑帖中的“暑”字,形态风格多样,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书法家个人风格。

  小篆、隶书方面,清代邓石如篆书作品《朱韩山座右铭》中的“暑”字笔法简略,有些许隶书的意味;而清代赵之谦《铙歌册》中的“暑”字,笔法老到,轻重变化合理,风格古朴,气势雄浑;汉隶《三公山神碑》中的“暑”字,大气朴拙,率意雄浑,有苍茫古劲之气象。

  楷书“暑”字,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与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柳公权的书写风格迥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帖中的“暑”字疏朗大气、笔画轻盈,横和撇均十分舒展,如夏夜的凉风一般柔和。赵孟頫《千字文》中的“暑”字则更加中正内敛,笔势没有褚遂良那样飘逸,而是力求严谨有序,同时在细微的力度变化上显示出高超技巧,轻重得当。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暑”字刚劲有力,把“颜筋柳骨”中“柳骨”的书写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行草书方面,在东晋书法家王献之《阿姑帖》中的“暑”字如裙衣欲舞,丰满又灵动;宋代书法家米芾在《‌蜀素帖》中写“暑”时,笔速较快,‌笔力稍重,‌形态如同一个人在奔跑中身体倾斜,快马扬蹄,风驰电掣;在唐代书法家‌怀素的草书作品《千字文》中,“暑”字的‌笔势极简,‌快速飞动,‌繁复的笔画意象凝聚在了几个横竖与弧线中,‌似清风吹来,‌卷起了几片树叶。‌这3位书法家在写“暑”字时,似乎都有一种盼望清风带来凉意的心态。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01版:头版
   第002版:要闻
   第003版:本省新闻
   第004版:海南鲜品·品鲜南海
   第005版:昌江视点
   第006版:新海垦
   第007版:专题
   第008版:专题
   第009版:中国新闻
   第010版:中国新闻
   第011版:世界新闻
   第012版:广告
   第013版:海南周刊
   第014版:封面
   第015版:封面
   第016版:封面
   第017版:物种
   第018版:海之南
   第019版:文化
   第020版:海之南
   第021版:文化
   第022版:书法
   第023版:逝者
   第024版:行走
   第025版:文化
   第026版:悦读
   第028版:影视
古代“暑”字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