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它们要面对人类活动、食物匮乏、生态退化等种种考验,一片保护完好的湿地就是他们的乐园。
海南岛湿地面积约为32万公顷,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谓海南岛的“海岛之肾”。近年来,随着海南各级政府及群众对生态保护的持续努力,海南不少湿地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为众多越冬水鸟迁徙提供了栖息场所,具有异常珍贵的保护价值。
湿地生态功能在恢复,湿地里的鸟类“新朋友”也越来越多,甚至勺嘴鹬、蜂虎鸟、黑脸琵鹭等被列入濒危保护目录的珍稀鸟类也频频出现。今年9月,昌江爱鸟队还在海尾湿地公园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棉凫,而上一次在海南记录到棉凫已是117年前。
从2003年持续至今的海南越冬水鸟调查记录数据也显示,罗纹鸭、小青脚鹬、黑嘴鸥等水鸟在2013年前后曾一度在海南消失,而近两年的越冬水鸟调查发现,它们又回来了。
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说,随着各级政府和群众对于生态保护的持续努力,栖息地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完善,那些曾经离开的越冬水鸟终于回来了。
多方力量参与保护好鸟儿家园
入冬后的三亚河依旧是柔风暖意,青林连绵。河岸边的东岸湿地公园是三亚市区内面积最大的淡水湿地,每年这个时候,大批鹭鸟已飞临东岸湿地公园,蹁跹跳跃枝头、踩水奔走展翅,引来不少观鸟爱好者架起照相机捕捉鸟儿的美丽瞬间。
东岸湿地公园建设前,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棚户区,河岸有大量的违建民房“占领”排洪沟,污水直排让湿地一度成为一潭臭水。经过当地政府的改造建设,如今已成为三亚市区内最大的综合性湿地公园,保存有大面积的湿地红树林,能承载解决市区的雨洪生态问题,还设立了多个人工岛供野生动物栖息繁衍。
保护好鸟类的繁殖地、迁徙停息地和越冬地,对鸟类特别是珍稀鸟类的存亡起到关键作用。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民间公益组织、科研机构、学校等多方力量投身湿地保护建设,三亚、海口、文昌、儋州等多个市县退塘还林,对破坏的湿地区域实施生态修复,并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种植红树林,公益组织也将湿地保护引入学校课程,以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态意识。
五源河下游蜂虎保护小区就是多方力量联合保护珍稀鸟类的生态保护案例。每年春天,栗喉蜂虎和蓝喉蜂虎都会从东南亚迁徙到海南,集中在海口市西海岸的五源河下游区域栖息繁殖。为保护好这些蜂虎鸟,海口湿地保护管理部门与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通过生态整治、生境营造等措施保留了城市滨海沙地生境,给蜂虎鸟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并建立起常态监测制度,进一步了解五源河下游蜂虎的种群数量及环境变化对蜂虎的影响,实现更有针对性地保护。经过多方努力,蜂虎保护小区的蜂虎种群数量从2018年的26只增长到如今72只。
峰虎保护小区的生境营造成效显著,很快就吸引了更多蜂虎鸟前来繁殖,蜂虎鸟数量稳步增加。昔日远道而来的“客人”,如今也成为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明星”物种、保护小区的“小主人”。为方便游客观赏,同时降低人类活动对蜂虎鸟繁殖的影响,政府专门在保护区域外搭建了观鸟棚,方便观鸟爱好者目睹峰虎鸟的靓丽风采。
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让海南在鸟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加上观鸟爱好者人数增加以及观鸟设备、技术的提升,人们发现,光顾、青睐海南的鸟类越来越多。据我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统计,随着新的观察记录不断增加,海南岛范围内已知鸟类达到428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121种,一级保护鸟类有20种,二级保护有101种。
(本报海口11月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