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谢凯
通讯员 李锐 邓婕
近日,走进五指山市毛阳镇牙胡梯田,一层层青绿的稻苗顺势而上,铺满了山腰。该镇牙胡村牙防村小组村民王海冰在田里清理晚造水稻遗留的根茎。细密汗珠不断顺着鼻尖、下巴滴下,但丝毫不减他的劲头。
“跟着村里种粮食有钱挣,农忙时节我也会用自家的农机帮其他村民收割稻谷。累是累一点,但到手的钱不少。这季水稻种完之后,我还想再继续种植。”王海冰说。他在村委会和合作社的指导下种了40亩水稻,在村里属于水稻种植规模较大的。
前不久,牙胡村为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按照参与劳动、实际种植亩数进行首次分红,王海冰分到了4000元,加上镇上还发放了粮食生产补贴,这让他的种粮积极性高了不少。
像王海冰这样的例子,在牙胡村还有很多。村里统一收购农户山兰稻进行精包装,提高了山兰稻价格,让种粮户的荷包越来越鼓。现在牙胡村种植晚造山兰稻超过300亩,户均可增加收入0.8万元,最多的可增收2.1万元。这笔“种粮账”带来的增收效益十分可观。
在牙胡村里,种粮食不光是为了温饱,更是为了种出“新风景”。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牙胡村党支部结合“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专项工作,进一步攻关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管理。
“牙胡梯田有悠久的稻作历史,但以前大家对种粮食的积极性不高,都是想出去打工和种瓜菜。怎么让古梯田焕发新风采,我们村进行了一些探索。”牙胡村党支部书记王成辉向海南日报记者介绍,党支部在村里多次举行民情民意恳谈会、建言献策座谈会、民主协商议事会,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共话乡村发展,把学习成果深化为工作思路。
依托村集体合作社组织党员联村包户“抱团”发展,牙胡村通过“五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推广订单式生产“雨林山兰米”“雨林香米”,实现向品牌要效益。
今年,村内水稻种植面积同比增长56%,接待游客1.4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2万元……梯田美景实实在在地让村民捧稳了“旅游饭碗”。
要种粮,先有水。但牙胡梯田的地形层层叠叠,高低错落,铺设大型管道不实际。该村党支部立足梯田特殊地形、耕作条件、基础设施等现状,组织党员先锋队挖沟筑渠、清淤整堰,共清淤除障28次,清理灌排渠道13条,兴修水利6条共1.8万余米,有效解决了梯田种稻用水问题。
村里还大力推广种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山兰稻品种——“海丰糯1号”。同时,在发展“两稻一菜”轮作模式上,应用减施化肥30%、农药60%等更适合山区条件的生态种植管理技术,节本增效成果明显。
据统计,牙胡村种植晚造水稻、山兰稻面积1400亩,收割完成后计划种植瓜菜650亩。通过向科技要产量,该村这季晚造粮食总产量91万斤,增长24.7%。
牙胡梯田还是农业生态旅游景点。今年,牙胡村持续做好牙胡梯田的开发与保护,不断完善设施和优化旅游服务,将传统农耕与互动式旅游融合,组织党员当好“讲解员”,创新讲好“一粒米”的故事。
比如,举办“孕育稻香·收获希望”等系列庆丰收系列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讲解示范下,大人和小孩们挽起衣袖、卷起裤脚,体验割稻打谷、抓泥鳅等趣味活动,田里一片欢声笑语,秀美田园风光和浓厚农耕氛围相得益彰。
当传统割稻、打谷、田埂竞走等生产方式变成旅游体验项目,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乡村旅游的魅力也就越发凸显。这进一步带动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牙胡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会明介绍,村内围绕梯田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增加服务类就业岗位21个和季节性灵活就业岗位27个,带动周边48名农户在家门口务工,发放务工收入17万元,共计吸引游客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牙胡村党支部还联合毛阳镇党委、五指山市热带雨林旅游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五指山市支行党支部成立牙胡梯田党建联盟,打造党建共建一站式平台,发挥借智引智作用,集思广益走好“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
(本报五指山1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