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星耀琼州!
12月2日至8日,由中国科协主办、海南省科协承办的2023年中国科协院士专家海南行暨国情考察活动在海南举办。20余位院士专家深入海口、文昌、琼海、陵水、保亭、三亚等地,开展调研、座谈等系列活动,增进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及科技领域重点产业的了解,助力高端资源与海南重点发展产业、地方特色产业精准对接。
短短七天时间里,从椰城到鹿城,院士专家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一路谈。深入科创园区、高校、红色教育基地等考察调研,为海南相关产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发展把脉问诊、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推动技术、项目和人才资源落地海南,助力海南高质量发展。
A
院士专家在海南看了什么?
12月的海南,依旧暖意融融。阵阵微风从海面吹来,卷起层层浪花,浸润着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近五年来,海南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实现从“顺利开局”到“蓬勃展开”到“进展明显”再到“蓬勃兴起”的喜人变化。
海南建设自贸港,人才是关键。此次院士专家海南行活动,旨在深入联系院士专家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积极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高端智力支持,为海南高质量发展导入高端科创资源。
12月4日,院士专家们看到中国首个具备商业性质的航天城——文昌国际航天城依托海南文昌发射场,在蓬勃建设的海南自贸港中崛地而起,蓄势待发。目前,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已进入发射能力形成的攻坚阶段,今年年底将完成硬件建设,2024年实现常态化发射。
作为中国纬度最低的滨海航天发射基地,文昌航天城位于北纬19度左右,同型号火箭发射运载能力可以提升10%至15%,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火箭发射商业卫星具备显著竞争力。
近年来,文昌航天城积极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已逐步形成以火箭院、中国星网、国家航天局、中国空天院为链主的产业生态。打造航天产业基地,推动星箭协同设计与出厂即发射。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实质性运行,聚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空间科技创新战略高地。
12月5日,走进依山傍海的园区,院士专家们“沉浸式”感受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发展。园区内的学校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各学校虽然有各自的教学区但是距离相近,学生的活动自由。站在体育场高处放眼望去,远处新村潟湖水面波光粼粼,与岸边一栋栋现代化教学楼交相呼应,校园环境十分优美。
多所国内外高校在海南汇集,得益于国家赋予海南自贸港的教育开放政策。2020年6月,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挂牌成立,是全国唯一的多所高校共同入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教育试验区。
在这里,院士专家们先后走进入驻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校区。在交流中,大家表示,要不断加强与入驻高校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合作,通过“新兴智能、技术赋能、优势学科”带动产业集群,推动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当下,海南把科技创新摆在引领自贸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2月6日,院士专家们走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充分感受海南科技创新的澎湃动力。
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之一,崖州湾科技城也是海南科技创新的重要承载地。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式揭牌,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三亚特色、高点定位”为构架,致力于建设成为陆海统筹、开放创新、产业繁荣、文化自信、绿色节能的先导科技新城。
聚焦南繁、深海两大主导产业以及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学研用全方位布局,崖州湾科技城已成功引入中国海洋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4家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中国科学院深海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20家科研院所。此外,崖州湾科技城还吸引了李家洋、包振民等37名院士及其团队进驻,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工作。
B
院士专家在海南说了什么?
考察调研期间,院士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围绕海南三个未来产业和四大主导产业等相关领域,就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建言献策。
“海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我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碧涛说,多年来,航天产业一直是海南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在此背景下,海南可以进一步向空天信息产业进军,为自贸港建设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江碧涛说,结合海南在航天产业的布局,发展通信、导航、遥感等空天信息技术,可以对全岛和周边海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探测,实时获取海岸线、水资源、农作物等信息,为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空天信息产业涵盖的都是现在最热门的一些领域,包括探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推进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人才来海南,共同开展科技创新,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就海南健康产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创始主任王红阳建议,要尽快补齐短板,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医疗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王红阳还提到,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健康气候和自然资源,具备发展气候康养和健康产业的先天性优越条件,要充分利用好资源优势,发展康养产业,促进成果转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谢明勇认为,依托海南自贸港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和先行先试优势,海南健康产业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他建议,海南可以将健康产业打造为自贸港更高水平开放的先行产业和重点产业,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能。
作为全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洋经济是海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构建自贸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海南如何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有部分院士专家表示,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探索新兴产业。朝着海洋信息、海上风电装备、海洋油气等产业“新蓝海”加快挺进。
多位院士专家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充分体现了对海南未来发展的关心支持。
C
院士专家在海南做了什么?
12月3日,来自农学、医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高新技术等多个领域的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0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5位高层次专家走进海南大学,了解该校发展情况,并与海南大学干部师生面对面交流。
海南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于今年6月正式成立,作为一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学院,如何在做好“海南有需求、海大有作为”的答卷过程中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能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科研团队?
针对这个问题,在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智能材料和复合材料力学专家冷劲松表示,该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挖掘海南丰富的海洋资源,坚持科研和人才培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同时,要做好学科交叉建设工作,学科交叉是创新的突破点,有交叉才有新成果。
在与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师生座谈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对该学院的学科建设表示肯定,并从凝练学科方向等方面对学院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该学院的学科建设应突出海南和南海的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要走出实验室,加强基地建设,着力打造海南渔业千亿产业,从整体上提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说,建议海南大学海洋生物与水产学院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勇于解决世界性难题。学院要集体谋划,联合攻关,系统解决好产业链问题。
12月4日,在参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三院型号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科技委副主任朱坤应邀出席海南商业航天技术发展座谈会,为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把脉,提出宝贵的发展建议。
“以商业思维发展商业航天,才是商业航天产业做强做大的有效路径。”听取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情况汇报后,朱坤表示,海南商发作为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运营主体,要勇于突破传统发射模式,追求更快速、更便捷、更简洁的发射模式;要缩短发射周期,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次,打破发射常规;要丰富服务内容,提供从火箭运输到发射的全过程保障。
为期7天的考察调研中,院士专家们走进海南、了解海南、亲近海南,既增进了院士专家对海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也让园区、企业和高校结识了院士专家并当面交流探讨,更让院士专家们留下了对海南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建议。
临近考察结束,有院士专家表达了对海南人民深情厚意的感谢,也表达了希望与海南进一步合作的意愿,他们纷纷表示,会持续关注海南的高质量发展,积极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赋能。海南也欢迎院士专家多来、常来。(本版策划/撰文 蒋华)